本书约十万字。孙中山主持制订的《革命方略》有两种,即《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和《中华革命党方略》。它们的内容和制订时间并不相同,但印行时都以《革命方略》命名。而为了避免相互混淆起见,后人便改成上述现今惯用的名称。
当时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使用的“革命方略”一词,乃为实现革命目的而制订各种规则和谋略的总称。《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的制订是为了达成推翻满清的目标,《中华革命党革命方略》的制订则是为了达成推翻袁世凯专制政权的目标。这两种著作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在反清反袁时期的革命观点、革命策略和革命方法,同时也反映了他要使革命武装和未来革命政权有规则可循所作的种种筹划。它们是中国近代重要的革命文献。
一九〇五年八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其主要成员是国内一些革命小团体因反清活动失败流亡来日的骨干分子,以及爱国的留日学生。同盟会本部决定以“中华民国军政府”的名义在国内各地组织中华国民军发动反清起义,遂于一九〇六年秋冬间在东京制订《革命方略》,由孙中山主持,黄兴、章炳麟等人参与,制定后油印发给众会员。其后又曾修订多次,已知有两次,一为一九〇七年孙中山至河内领导西南边境起义之时,一为一九〇八年五月河口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在新加坡居留期间,在河内、新加坡发给会员的也都是油印本。本书所收为后一修订本,系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三人约于一九〇八年下半年改订,并比过去增加《招军章程》、《招降清朝兵勇条件》两篇,共由十三个文件组成。
一九一三年八月,孙中山因“二次革命”反袁失败再度流亡日本后,即率领一批忠实追随者着手筹建新党,同时改组海外各地的国民党支部(国民党原为一九一二年八月同盟会联合数党组成),一边掀起反对袁世凯的新斗争。同年冬,决定以“中华革命军政府”的名义在国内各地组织中华革命军发动反袁起义,便在他主持下开始制订《革命方略》,集合众人之力分工起草,并于一九一四年四五月间在北部发行油印本。这年七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建立中华革命党。九月二十日至十二月十六日,他又在东京主持召开十七次党员骨干讨论会,对《革命方略》反复进行修订,随后由中华革命党本部颁行油印本。本书所收为内容较完整者,即改订版。
中国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的《革命方略》分别印行后,其中一些文件曾被反清、反袁的起义军所翻印张贴,这对当时推动革命进程和扩大革命影响都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除《革命方略》外,本书还附收中国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的两个章程,即《中国同盟会总章》和《中华革命党总章》,以期对读者了解《革命方略》的内容和背景会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