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约二十三万字,选辑了孙中山阐述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文章、演说、谈话及有关文告、规章共三十八篇。
孙中山经常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并称。认为这是他所创立的关于革命和建国的最重要学说。孙中山自称:“余之革命主义内容,赅括言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是已”(《中国之革命》);“总而言之,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都是建国的方略”(《注重宣传以造成群力》);而“以三民主义为立国之本原,五权宪法为制度之纲领”(《中国国民党关于国家建设计画及政策之宣言》)。他强调,“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本为吾之所倡始所发明”,“吾党员奋斗之武器,则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是也”(《党义战胜与党员奋斗》)。直至临终之际,他仍不忘告诫同志要为实现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而努力奋斗。
在孙中山的思想学说中,三民主义是他用以指导革命与改造国家的系统理论和总体主张。他在漫长的革命年代始终坚持三民主义,并通过斗争实践而不断发展和丰富它的内涵。孙中山在不同时期的许多著述都会涉及三民主义,本书所收的主要是同时论及民族、民权、民生三方面内容的部分。而一九二四年他在广州的长篇演讲《三民主义》,则已作为本丛书的一种另行出版。兼读这个演讲及本书各篇,将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会有更加完整的认识。
五权宪法,即体现于宪法中的“五权分立”原则和制度,其实这是民权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孙中山关于民主立宪政体中权力制衡的独创性主张。他不赞成盛行于西方的“三权分立”,认为实行五权宪法可以补救西方议会政治的流弊而建立一个完善政府,唯此才能造成三民主义的新国家。孙中山在详释民权主义时必对五权宪法有所论述,如见诸一九二四年民权主义第六讲;而鉴于五权宪法的重要性,另有不少著述专门对它作了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