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约二十万字。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最重要的革命学说和政治纲领,是他籍以团结同志和号召人民的思想旗帜,是在当时推翻专制主义统治和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有力工具。
十九世纪末期,孙中山因愤于满清皇朝的腐朽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残酷压迫,于一八九四年在檀香山建立以“振兴中华”为宗旨的兴中会,一八九五年在广州发动第一次反清起义,从而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据孙中山自述,他是一八九六年十月在伦敦从绑架他的清驻英公使馆脱险后,暂留欧洲两年考察当地政治风俗和结交朝野贤豪所得,而完成三民主义的主张的(参见《孙文学说》第八章“有志竟成”)。关于三民主义的基本思想,最早见诸文字是一九〇三年秋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开设军事训练班时,为学员所制订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誓词,这十六个字在两年后就成为中国同盟会的政纲。一九〇五年十月孙中山为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所撰的发刊词,开始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大主义”,此后便命名为三民主义。
经过多年奋斗,震撼中外的辛亥革命终于爆发,孙中山在一九一二年创建中华民国,结束了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统治和数千年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随后的十余年间,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制度,领导革命党人同袁世凯及继起的各种军阀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并先后三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
在漫长的斗争岁月里,孙中山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其本人认识的提高,曾多次对三民主义的内涵作了阐释。
本书是孙中山晚年在广州所作的三民主义演讲词,也是他历来阐释三民主义最系统、最详尽、篇幅最大的一种。当时,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并任中国国民党总理。据他在《民族主义》自序中说,“兹值国民党改组,同志决心从事攻心之奋斗,亟需三民主义之奥义、五权宪法之要旨为宣传之资”,才专门安排这个系列讲座的。自一九二四年一月至八月,孙中山在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共讲了十六次。这期间,五月至七月因治病暂停,九月以后又为对付商团叛乱、督师北伐及离粤北上而中辍,民生主义部分未能讲完。演讲笔记稿经孙中山本人多次校改,初于国民党中央机关刊物《中国国民党周刊》逐讲发表,继由国民党中央于同年分三册陆续编辑印行,年底又出版合印本。八十余年来,我国刊行《三民主义》版本有近百种之多,大都是根 据国民党中央的初刊本辗转翻印;汉文本以外,还曾被译成蒙、藏、回、维吾尔、英、法、德、俄、意、葡、西班牙、日、越、泰、朝鲜、印地等十余种文字发行。
现将本书据以排印的底本说明如下:
民族主义部分,是根据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珍藏的《民族主义》手书改正本,该本乃据孙文讲演、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编辑、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发行、一九二四年四月在广州出版的《民族主义》修订,封面有孙中山亲书“再加改正本”五字,全书订正文字共三十六处,修订时间不详;
民权主义部分,是根据孙文讲演、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编辑的《民权主义》,广州、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发行,一九二四年八月出版;
民生主义部分,是根据孙文讲演、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编辑的《民生主义》,广州、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发行,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