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失败,清朝官员拟将死难者遗骸草草埋葬于东门外的臭岗(又称红花岗)。革命党人潘达微得悉后发动广仁善堂等出面收殓烈士遗骸,合葬于东郊红花岗;并于《平民报》发表《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的报道,红花岗遂称黄花岗,又因收殓的遗骸共72具,故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后经过调查,发现还有烈士14人。民国元年(1912),广东军政府拨款10万元在原墓地兴建烈土陵园,5月15日举行10万人公祭,由孙中山主持。民国7年,滇军师长方声涛(烈士方声洞兄长)募款续修。民国8年,参议院议长林森发起由海外华侨捐款,增建墓亭、记功坊、音乐台、四方塘等,继而又兴建黄花亭、西亭、正门等建筑。民国10年,孙中山亲书“浩气长存”四字,刻于记功坊石壁及南门牌坊。民国12年9月,孙中山令两广盐运使邓泽如于盐税盈余款中每月拨100大洋作为护理黄花岗陵园之用。民国26年,基本建成现有规模,开辟为黄花岗公园。1961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