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仙逸传略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杨仙逸史料数据库
杨仙逸传略 文物照片 其他照片 名人遗著 报刊史料 研究著述

首页 > 杨仙逸史料数据库 > 杨仙逸传略 >

杨仙逸传略

杨仙逸(1891—1923),字学华,号铁庵,广东香山(今中山市)北台乡人,生于檀香山富裕华侨家庭,是中国空军的先驱者。清宣统二年(1910)加入中国同盟会,先后入读夏威夷大学及加利福尼亚州哈里大学机械专科。毕业后,为响应孙中山“航空救国”号召,再入读纽约迦弥斯航空大学,精研飞机制造与驾驶技术,成绩优异,获万国飞行会水陆飞行执照。少怀“航空救国”大志,在美国大学学习后,民国6年(1917)归国,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为建立革命武装,不久又再次赴美,与蔡司度、陈应权、高廷槐等华侨飞行家及工商业者在旧金山创办图强飞机有限公司,培训中国飞行员及航空工程技术人员。


1917年由其发起组成飞机队,驾机回到广州参加护法战争,被孙中山任命为飞机队队长,曾率2架飞机参加讨伐盘踞在海南岛的龙济光。1919年与张惠长等应孙中山召唤回国,在福建漳州组建援闽(福建)粤(广东)军飞机队,是中国第一支革命空军飞机队,任总指挥。1920年任空军总指挥,配合援闽粤军回粤作战,驱逐桂系莫荣新。1922年重返美洲向华侨募捐,购买飞机12架,包括其父杨著昆捐献的4架。同年12月由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委任为大元帅府航空局局长,兼任广东飞机制造厂厂长。1923年6月,在广州装配成中国第一架飞机,以“洛士文”(宋庆龄的英文名)命名,正式试航及命名典礼在广州市大沙头飞机场举行,其亲自驾机试飞,孙中山亲临观看,宋庆龄登机同飞。


孙中山高度评价杨仙逸的工作贡献,誉其为“革命航空之父”,亲书“志在冲天”的匾额,以表彰其和飞机队的卓越功勋。随后其曾多次指挥和驾驶飞机参与平定军阀叛乱。1923年9月,奉孙中山命率飞机队参加讨伐盘踞惠州的陈炯明,转战于惠州、增城、博罗前线,轮番侦察轰炸,重重打击叛军气焰。为摧毁惠州城垣,9月20日其前往博罗之梅湖白沙前线,与谢铁良等人在停泊的一架水上飞机上研究改装水雷,因意外爆炸,当即殉难,时年32岁。


孙中山为表彰其忠荩,特追认为陆军中将,后国民政府决定以其牺牲之日9月20日为中国空军纪念日。其遗体葬于广州黄花岗之东三望岗,孙中山手书“杨仙逸先生之墓”墓碑。民国16年(1927)广东省政府迁墓重建时,其家属要求移送遗体回家乡葬于中山县一区新村蟛蜞山(今紫马岭公园内)。1979年省、市有关部门由三望岗把与杨仙逸一起牺牲的4位烈士迁葬于其烈士墓之侧,今广州黄花岗公园内之杨仙逸墓实是“衣冠冢”,仍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纪念他,在中山市城区,建有杨仙逸中学和杨仙逸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