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为了加强孙中山文化的研究,提升孙中山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及加快孙中山文化的开发利用,整合优化学院的师生资源,成立了“孙中山研究所”,并举行了《孙中山思想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畅谈了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敢为天下先”等精神所赋予的时代意义——
虞天识 (市社科联副主席、秘书长):孙中山社会建设理论的划时代意义
孙中山社会建设理论具有划时代意义:从理论形态层面考察,孙中山社会建设理论核心是系统辩证法,它以“立”为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论基础;从理论特征内涵考察,孙中山社会建设理论博大精深,融会了东西方文化精华,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思想宝库,它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协调性、均衡性、和谐性特点;从理论的时代视觉考察,孙中山社会建设理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富有现代意义和超前性,对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恒久魅力和启迪作用。
刘立新(副教授):孙中山的德育观与以德治国
孙中山的德育观,内容丰富,见解独特,对以德治国极具时代价值:孙中山倡导的爱国主义是民族自主、国家富强的精神原动力;孙中山倡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孙中山倡导要锤炼坚强的意志品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备前提。以德治国任重道远,孙先生的“立志”观、“爱国”观、“人生”观、“意志”观、“道德”观、“纪律”观等等,在今天看来仍然必须继承与发扬,用孙先生的话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莫万友(法学博士):孙中山的人权保障思想解析
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这一点在孙中山的宪法思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孙中山强调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倡导对内对外以民族平等为核心内容的民族自决权;孙中山强调中华民国的公民应当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和人身权利等等。他认为中华民国的公民应当享有 “四大民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这四大民权属于 “直接民权”而不是 “间接民权”。是人民用来“节制”和“管理”政府的权利。孙中山的上述思想对完善今天的法治建设、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陆文学(讲师):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现代启示
孙中山主张在中国,“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认同中华民族这个“国族团体”,各“民族团体”之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谐发展。如果我们把孙中山的国族团体理解为公民团体,那么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将容易解决。当今各国,民族问题处理得好的国家,无不是公民权利为本位的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民族(族群)、乃至种族最多的国家。按道理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很难治理。但是公民本位的社会制度使美国的多民族成为国家文化繁荣的一个推动力,而不是社会稳定的羁绊。美国的民族政策是强调公民对国家的忠诚和认同,而弱化民族肤色等方面的差异,防止民族歧视,不刻意强调某人属于哪一个民族。在这方面我们国家要借鉴学习。
胡剑宾(讲师):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
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有着积极的现代意义:孙中山关于中国民主发展过程的阶段设计,为当今民主政治的推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有助于理解当代中国民主发展的艰巨性和渐进性;孙中山提出建立具有广泛职能的“万能政府 ”,提出权能区分等主张,对于我国的政治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对当代中国加强和完善村民自治、实现民主宪政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梁文生(法学博士):孙中山的法律贡献
孙中山的法律贡献可以从社会观念、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三个层面的进行评价。孙中山在社会观念层面的贡献,一是传播了西方的人权思想,二是提出了“权能分治”的政治哲学。孙中山在社会制度层面的贡献,体现在为中国宪政制度设计了 “五权宪法”,并且开始了初步的制度建构。至于在社会结构方面,孙中山的活动没有能够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但是,孙中山是改革型的领导,开创了一个时代新局面。
李德黎(教师):三维仿真漫游技术在建设孙中山文化工程中的作用
三维仿真技术在建设孙中山文化工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让孙中山革命遗迹及文物突破空间、时间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身临其境”的逼真展示;二是搭建全球“孙中山革命遗迹及文物的数字平台”,把散布在中山、广东乃至世界各地的革命遗迹和文物(已被破坏的能数字仿真复原),整合在中山市搭建的数字仿真平台之上,让中山市真正成为纪念中山先生的真正的中心、高地和圣地;三是对孙中山革命遗迹及文物进行数字化文物保护,最大程度记录文物数据。
肖飞(副教授):孙中山民生史观的现实价值
孙中山的民生史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首先,孙中山的民生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次,孙中山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种种主张,蕴含着科学的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一是振兴实业的启示--发展是硬道理;二是平均地权的启示--高度关注农民问题;三是发达国家资本的启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四是混合经济体制的启示--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五是均富大同目标的启示--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蒋先进(副教授):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当代价值
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有:一是孙中山倡导“天下为公”的“共和”思想及国家观对于我们今天的”共和国”在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和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二是孙中山重视宪法作用的立宪主张,有利于帮助我们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宪法至上是维护法制统一、推行宪政的基础和前提。虽然孙中山寄希望以《临时约法》约束袁世凯专权、专制的实践归于失败,但这丝毫不影响、更从反面证明了孙中山重视宪法作用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三是孙中山提出权能区分与五权宪法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国家机构建设、完善政府职能有启发性。
申群喜(教授):孙中山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思想
“三民主义” 是孙中山关于人的解放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石。孙中山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主要思想观点:其一,深刻揭露封建专制制度造成国民的奴隶性人格是对人的发展的严重阻碍;其二,提出革命是使人们从奴隶变为人的必需手段;其三,认为自由、平等、权利、责任是国民的基本特性,而参与政治是培养主人人格的重要途径;其四,提出发展经济生产实现强国富民是促进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基础;其五,主张通过发展“国民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孙中山的这些思想至今仍不失其时代价值。
郭智勇(博士):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
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与邓小平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层的内在关联。首先,“均富”(共同富裕)是两者的共同本质。传统中国由来已久的 “均贫富”主张无疑是他们两人共同的评判出发点。其次,“天下为公”是两者共同的文化归宿。第三,无论是中山先生对民生主义的解释和阐述的前后不一,还是邓小平和他的后继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规定的不断演变,都清楚地向国人表明,他们是中国文化“实用理性”最好的体现者。
来源:中山日报 2008-12-06 整理:阿果、孙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