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做客“中山大讲堂”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儒道兼济方可立起人格坐标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于丹做客“中山大讲堂”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儒道兼济方可立起人格坐标

核心提示

    昨日下午,“中山大讲堂”第四讲在恰逢百年华诞的市一中举办,著名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于丹开讲《阅读经典感悟成长》,与听众分享走过2008 年心中的诸多感受,在品读古代经典中阐述自己心中的人格坐标——儒道兼济。她认为儒家给我们的是 “仁”、“智”、“勇”这些君子修炼的品德,道家给我们的是捧出自然之心,让生命超越而获得欢欣和天真的超越。

儒道兼济是中国人的人格

牐牎竟鄣闾嵋】

    中国文化吃一元化的亏太大了,过分地夸大一元文化肯定是不健康的。今天我们来还原文化,不要从文化的虚无主义走到文化的妄自尊大,不要从砸烂孔家店、批林批孔一下子走到儒家能解决一切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文化活在当下,融进我们的生活方式,用我们的心灵去还原对经典的解读。
    今年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太多的冲击,明年我们的心灵坐标建立在哪里?关键要让我们的心灵更强大,让我们人格坐标更宽广。
    人的心有大有小,关键看你的心拴在多大的一件事上。如果一个人对社会有所担当,胸怀大志,他的心里可能就是一座巨大的城池,这是一个人一生做的梦和他实现目标的可能。如果只装着一根毫毛,容不下天地,那这根毫毛也会成为生命的绊脚石。所以心大心小,关键看你有多大的一个坐标。我们说一个人的思想有局限,就是说一个人格局太小,所以为局所限。
    我们的眼中到底应该有多大的一个坐标?古书云:“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天和地原是融合的,后来,“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人和天地同步成长,最后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天高地阔,人之所以顶天立地,那是因为盘古从来没有脱离天地成长。形容盘古的人格有六个字——“神于天,圣于地”。“神”是人的精神气象,如道家所说, 在天上遨游;“圣”是人的社会人格,如儒家提倡的敢于担当。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文化中的两个哲学流派,我认为儒道兼济才是中国人的人格。儒与道是我们生命的两岸,有句谚语说得好,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能决定生命的宽度。如果说人生是水流,不在于你能流多少年,而在于你的河床两岸有多宽。儒家和道家恰好是河床的两岸,或者说,儒家是地,道家是天,中间的空间你可以像河水那样去激荡,你也可以顶天立地去做一个大写的人。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儒家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它讲究生命的反省,从当下开始。《论语》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个人自我反省多一点,别人指责的就少一点。
    孔子的弟子问孔子,君子的道德有哪些?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者不忧:恭则不侮,宽则得众是教我们做人的修养,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是教我们做人的方法,惠则足以使人是讲为官的态度。我们的人生无非都面对这些事,关键是我们如何解读它,还原它。
    “仁”是中国儒家最核心的概念,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则爱人”。仁爱的概念非常简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也就是说,孔子特别强调仁爱不是牺牲自我,而是心与心的交换。曾子对此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就是说,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为忠,人心如我心,推己及人为恕。
    学生继续问孔子,不知道仁爱如何操作。孔子说,有五者行天下,是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意思是对别人对世界应保持着毕恭毕敬的态度,生命就有尊严。对别人充满柔软的敬意,而不要内心剑拔弩张。内心里都绷着一根弓,自己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越来越怕事。一人内心松弛的人,善待自己,才能赢得尊严。宽则得众,“宽”需要内心的滋养。没事养宽,有事则容得下。信则人任焉。谁讲信用,社会就给你台阶和机会。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要想在这个社会生活,信用是基石。敏则有功,敏捷、敏锐了就可以建立功业。“敏”就是在这个嘈杂喧闹的世界,捕捉对我们有效的信息。我们错失机遇,因为我们习惯接受指令。敏是一种力量,它能改变失败的状态。惠则足以使人,一个人如果有恩惠之心,就可以调动和使用别人的积极性。恩惠,有小恩小惠,也有大恩大惠。大恩惠是给每个人价值的空间。一个好领导永远看得见下属的每个人的不可替代性,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谓的废物就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套用这个逻辑,所谓的好领导,就是把废物放对了地方的领导,让他成了财富;所谓的坏领导,就是把财富放错了地方,让他成了废物。
    智者不惑:智慧是一种懂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智慧是知道人、了解人。你知道自己吗?你知道你的亲人吗?你知道你的团队吗?你知道整个社会吗?知道了这些,你的迷惑才会减少,不知道人心,我们就永远迷惑。
    学生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说“智”就是“知人”。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智慧是知道人、了解人,这需要靠自己修炼。首先“知人”教会我们跟身边最亲最爱的人怎样活出生命质量。大家可能说我就这么几个亲人,是全世界最爱的几个人,怎么会不了解他们呢?其实最大的误区就恰恰在于我们以为爱就意味着了解。曾经有一对渔村夫妇,这两人相亲相爱,从少年结发一直相敬如宾。妻子特别贤惠,每天从丈夫打回的鱼中挑出最大最整齐的一条,剁去头尾,把中段干干净净收拾出来,变着花样红烧清蒸,举案齐眉给丈夫端上桌子。而她就把鱼头鱼尾随便一弄吃了就算了。这日子过了几十年,他们从来不红脸、不吵架,十里八村都觉得这是一对最模范的夫妻。等到夫妻暮年相对,有一天丈夫特别惆怅地叹了一口气,对妻子说:“唉,这一辈子我都没给你提过任何要求,现在要再不提就晚了。你看什么时候给我做顿红烧鱼头吃吧!我从小就最爱吃鱼头,不知为何自打娶了你,就一辈子没见过鱼头了。”妻子一听眼泪就下来了:“我从当姑娘时就爱吃鱼肉,我就是因为爱你,所以把最好的给你吃,自己吃了一辈子不爱吃的鱼头,我从来没想过你是爱吃鱼头的。”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就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爱的方式;这个世界上真正的误区不是不爱,而是以自己的方式爱别人。
    勇者不惧: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一个内心真正仁厚宽广的人,他以承担天下为己任,他必定是勇敢的;那种血气方刚动手就打的人,他有勇,但勇敢的心里未必有仁爱。
    2008 年我们需要多少勇气才能穿越,我们见到了多少的大事?什么是勇敢?孔子说 “勇者不惧”,勇敢不是逞义气之勇,拔剑相向,而是一种坦然从容的境界。
    孔子有一次带他的学生在外面游学,路上莫名其妙被拿着兵器的宋人包围了,孔子一个人弹着琴唱着歌头都不抬。学生子路十分不解。孔子放下乐器对他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不同的勇敢,在水中穿行不避蛟龙者,那是渔夫的勇敢;在陆地行走不怕犀牛猛兽者,那是猎人的勇敢;当白刃相交于前视死若生大义凛然者,那是烈士的勇敢。但还有一种勇敢,就是一个人处变不惊,在突如其来的变故中,用镇静从容辨明真伪是非,光明坦荡度过风险迎接一个美好的结果,这种勇敢叫君子的勇敢。你稍安勿躁,我知道自己的命运。待宋人敲门进来一看,说:“哎呀,对不起,我们认错人了。”然后带着兵器走了。假如以子路的勇敢,一看包围了老师,就不问青红皂白拔剑相向,先杀十个八个,后来一问是认错人了,那结果会如何?什么是君子的勇敢?君子的勇敢是包含这种镇定自若。2008年,仁、智、勇这三点,中国人比以往任何一个年度都更加需要。

【观点提要】

    站在今天,我们的忧、惑、惧比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少。忧、惑、惧这三个字,其实有一个相同的密码,都有一个“心”字,它告诉我们,忧、惑、惧只能从一个方面打跨你,那就是击跨你的心。那么解忧、解惑、解惧,应该凭“仁”、“智”、“勇”去解决。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在社会实践中超越自我祝福未来

    有了儒家的道德品格,我们还要像道家所说的一样,先在社会人生中实现了自我,再走出来,走到山水自然中完成自我的超越。光实现不超越不行,我们就会被这些责任累死。人还要有一种轻盈,人在社会上是要承担重任,但最好的境界是举重若轻。人生如果有那么高的角度,就可以做到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自然比我们的社会更恒久,那些高天上的流云,那些溪水流过大地,那些春天的花开,秋天的收获,这都是亘古不变的。让我们的生命投入到这样一种循环中,我们真正能看到至极的美好,比人间更辽阔。
    《庄子》里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个世界上真正至极的美好是不必言说的,美术馆看见的画,你在音乐厅听到的交响乐都是小美,大美是无法描绘的山川,无法再见的天籁。人热爱自然就有永远的生命力量,你能看清春夏秋冬四时有明明白白的法则用不着去议论,最关键的是万事万物有它已成的道理不必言说而用心体会。
    一个人如果头顶苍天可以遨游,脚踩大地可以建立功勋,你说你的人生坐标不大吗?在中学时人要建立大人格,人格的确立比专业更重要。我们从历史中走到今天,带着中国人顶天立地的人格,面对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年的中国,无限机遇摆在眼前,我们为什么不乐观?我们的心因为文化的力量足够强大,面对未来的每个日子,无论2009年还是更远的将来,我想我们每个人生命未来都在自己手里,中国的生命在我们的手里,我们和这个国家都会越来越好。祝福未来!

【观点提要】

    中国文化不死的精神历炼至今,滋养了我们,我们对自己有什么判断?让我们都给来年一个企盼,生命就在你的手中——这是我们一生的祝福。我们领会的古代文化,不是僵死的书本、道理,它是我们内心中温暖的力量,血脉的来源。

■现场互动

感受古人的人格精神

    问:我们应该如何引导中学生热爱古典文学?
    于丹: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记得住流行歌曲的歌词,因为这些流行歌曲与同学们生命的经验贴得近,写出了他们的心事和感受,古典文学不就是流行歌曲么?我们喜欢李白,是因为读他的诗让我们觉得很快乐,要是把李白在诗中表达的生活方式、宽广的心胸和豪迈的气概讲出来,学生们就会觉得这些古人离我们很近,进而记住他。语文老师不一定要学生去背诵、默写每一首诗,关键要跟学生讲一个一个诗人的人格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把诗词融入其中,让学生感受到天地人格的精神气象从而喜爱古典文学。

作文不是靠技巧

    问:您讲的《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语言很美,请问你是如何提炼语言的?
    于丹:言为心声,我是一个反技巧主义者,作文不是靠技巧。一个人心大,你有足够酝酿的情怀、思想和精神,你的灵魂喷发而出的时候,你会找到语言和文字的,不要在技巧上雕琢太多。这个世界上,我们用脑子生活得太多了,要用心去活着。

听众感悟

传播经典哲学理念

    胡季明(中山市埠湖医院院长、心理科主任医师、中山红十字中心血站站长):
    其实很多东西是通理的,心理学源于哲学,于丹教授解读的这些儒家和道家学说,都是先人的一些哲学理念,是处世为人的一些精髓,这与心理学的应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文学本是人学,于丹教授的讲座内容处处立足人的精神层面,让人从哲学角度去感悟去思考,让人们在顿悟中变得更聪明更伟大,从而塑造一个强壮的思想境界,我觉得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传播形式。

调整日常心态最重要

    刘鑫(市一中高三9班学生):
    听了于丹教授的讲座,心情一下变得开阔很多了。高三学业很重,压力很大,我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候脾气暴躁、心绪很不宁静,现在感觉真的应当把紧绷的心松弛下来,毕竟高考只是人生中很短的一个过程,训练好自己的心态才重要。
    所谓“仁即爱人”,其实我平时从电影电视和小说的传播就了解到这点很重要。从医特别需要仁心仁术,不像现在有的医生只顾名利而不关注病人,我很想改变这种现象。

功课不能用一辈子

    温逸馨(市一中高二3班学生):
    我们平时总觉得成绩好了以后就什么都好了,但于丹老师说“没有能用一辈子的功课”,成绩好不一定一切都好,这对我很有启发。有宏伟的目标,人格健康才能走得更远。
    于丹老师这样讲古典文学很有趣。其实我的语文老师也能像于丹老师一样脱口而出,老师教我们背古典文学,并不要求我们死记硬背,关键是要理解,一中很多语文老师都能做到这一点。

珍惜生命报效祖国

    王毓佳(市一中高三9班学生):
    在悲喜交加的2008年,我成长得很快。年初的雪灾,我爸爸在回江西老家的路上也遇到困难,真的是感受到了人们团结的力量。而汶川地震的赈灾对我的震撼更大,我几乎天天都哭。奥运举办、神七飞天,都让我感觉到祖国的强大。对生命的珍惜、对祖国的热爱是2008最大的感悟。

来源:中山日报 2008-12-28 记者:苏小红 黄启艳



上一篇: 以文会友推动文化名城建设
下一篇: 《孙中山与香山相关人物》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