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钱庄业务复杂
钱庄经营的目的是赚取利息,与当时出现的当铺形似,而实际又不完全相似。当铺交易是以硬件为主,即可抵押金银首饰、珠宝玉器、古董钟表、贵重家私、名贵衣饰,甚至完好的被褥等硬件。而钱庄经营的业务,则以软件为主,田契、屋契、山契、公债、股票和各种有价值证件皆可作押,但同样都是按 “九出十三归”的牟利办法执行。即是押价贷出一万元,实支付九千元,三年到期都要还一万三千元,即年息三三三,如此推算,一年下来,钱庄从中获利就是一个不少的数目了,全境五十余间钱庄,无不例外。
香山县钱庄业务,初期是比其他地方复杂得多的。比如香山对外贸易核算,清政府规定要在境内进行,而香山商民则早已有在境外达成交易,因而出现货币兑换率有出入。到了1864年后,香港汇丰银行发行钞票后,香山钱庄的外汇结算才逐步单一化。
当年香山钱庄的业务,除了货款和汇兑外,主要是各厂企商店拉栈当天交来的现金。傍晚时分关门后,掌柜便立刻清点存款,分门别类入了账,然后才系上缝有布带的小布袋,或细草织成的草囊,放入钞票银两,捆扎牢固,点清袋数,登记后,在有钱庄负责人监督下才锁入夹万。次日开市时,钱庄负责人责成点钞员,必须再次清点一次将成包成袋的铜银或钞票,分别盖上钱庄商号的蓝色水印,以保量足货真。
钱庄还有一项业务,就是为商人及群众“兑换”,主要是大额换小额,外币换流通币,铜钱、铜银换银圆或买外币等等。上述所有业务来往,钱庄起码要从中收佣(服务费)1%,如果要向钱庄买金饰的话,买客则要多付3%佣金。如果是卖出的话,那只仅作70%计算。怪不得当年铁城(石岐)大街小巷吃过这个大亏的街坊,商人及周边乡村的一些侨属和大户人家,都异口同声斥责:“钱庄是把门楣剃刀,出又刮,入又刮!”
钱庄与侨乡的关系
钱庄实质上是一种渗透着投机倒把性质的金融机构,即使是民国期间,国家还没有统一的汇率,至使银币铜币因地区不同而时价不同。那些资金雄厚,又有社会背景的钱庄便兴风作浪,刻意制造货币兑换差价,任意提高币值换率,从中牟取暴利。
据说,晚清期间的香山,官府钱银,官员商家大户人家的钱银、侨汇、小手工业小高人的微薄积蓄也会存入钱庄。尤其是那些穿州过府的商人,往往将货银存入当地钱庄,待到达入货或成交商埠时,凭手执存单,便可到有挂钩关系的钱庄提款,既保险又方便,但从中要付给钱庄手续费的。
香山是个侨乡,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期间,华侨陆续汇款回家乡。他们都是从驻地国银行把款项汇往香港的金山庄(银行)、南洋银行,然后由这些外地银行转汇给有挂钩关系的石岐钱庄,最后由钱庄派专人送到收款人手上(不收手续费)。但华侨或侨眷把美金、英镑、港纸到钱庄兑换时币时,钱庄支付时,只按时币97%计算。一些商人年终入钱庄兑换零钞,同样要收手续费。
民国期间,国民党滥发纸币。最明显的1935年实行法币(国币)政策,并宣布停止白银流通。1948年又改发金圆券,还通令全国公布1 元金圆券折换法币300万元。又明令规定,境内任何单位部门,行业及个人,必须限期将持有的白银、美钞、英镑、港币到当地钱庄或银行兑换金圆券。明目张胆的公开刮削不在话下,更让国民遭殃的,就是由此而造成的全社会通货膨胀,导致百姓换到手的纸币,商人售货收回来的现金,一夜之间贬值到最低点,简直成了一堆废纸。当时中山人所受祸害,惨不堪言。然而一些钱庄和投机倒把分子,却背地里搞起炒买外币,私兑外币的勾当,从中愚弄百姓,扰乱金融市场。当时不只是石岐,就是小榄,黄圃,南朗,唐家和下栅(现珠海)等地也有这种现象出现。
不过解放前中山的钱庄也不好过,由于国民党政府实施高压政策,造成不少钱庄无立锥之地,中山仅石岐一地,1948年申报停业的钱庄就有孙文西路的永盛隆、合成昌、罗勤记、天和、杨堂记、裕生六间。不过又很奇怪,一些国民党政府管得不够严谨的墟镇小钱庄,却在地下(暗中)兑换港币、银圆、炒买金条、金戒指、金耳环,所有这些,吃亏的当然是老百姓。
永安银行开业轰动全中山
解放前的钱庄和银行,其任务各有不同,钱庄是收纳存款、放贷、办理侨汇、国内划汇、外币兑换、钞票找换、收购公债、当票、有价证券,有的钱庄还兼营买卖金银玉器首饰等等。而银行主要是发放各种钞票、代理政府金库、代收税款、放贷收息、代办公债、各种汇兑等等。
讲到中山有银行问世,就要回想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有一位中山濠头归侨郑氏,在现思豪大酒店原址建楼,开了一间名为“中山华美侨业银行”。这是中山第一间银行,但很不幸,中山沦陷前突然被日机炸毁,郑先生在外流碌半生积蓄开办的银行一眨眼便成了一堆瓦砾。不久,中山人郭氏家族创建的永安公司在香港成立总部之后,接着开办大东旅店和储蓄存款部门(永安银行前身),专为华侨服务。不久,在石岐建立香港永安百货公司分支“汇源”银号,开展银行业务。继而在十八间 (现孙文西路160号)选址建成一座欧陆风情,钢筋水泥结构,全石岐面积最大、最高的大楼,命名为永安公司银行(永安银行)于1929年正式开业,轰动全中山。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是中山人经营的香港先施公司,注资在石岐孙文西路马巷口,设立石岐分支水火保险公司和接受储蓄的人寿保险公司,经营了十个年头,1940 年中山沦陷被迫歇业。当时,石岐还有一间由县政府名誉开办的“民众实业银行”,其资本是从全县二百万亩禾田和其他耕地中,规定每亩2银圆征收入股,共收集500多万银圆。一部分用作放贷,一部分用作修建岐江桥。几经推磨之后,迟迟才建起了4个桥墩,怎知后来经专家和有关方面负责人检验,认为不合标准便爆破了,只剩4截秃柱。及后,作为中山首间的民众银行便偃旗息鼓,不了了之,留给中山人的只是一段深甸甸的记忆。
岐海泱泱,九曲横流。清代初期的铁城已逐渐成为香山乃至珠江三角洲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和其他特产的集散地。由于内河连通周边城镇和江门、佛山、肇庆、广州等大中城市,商贾来往如织,商贸随之兴旺起来。一些经营批发与零售业务的铺店,先后有十八间都并排在一条街上营业,各守其分,相安无事各做各的生意。后来铁城人就称这条街为十八间(现孙文西路中段)。十八间的形成,促进铁城的商业兴旺,随之应运而生的钱庄便出现在街头。
清代期间,香山已有钱台(钱庄前身)数十间,多设在小榄、黄圃、大岗(后分出入番禺)。主要业务是办理小榄等地出口(香港)茧丝结算。直到上世纪踏入二十年代。香山(中山)由于水陆交通方便,尤其内河航运,可沿珠江连通东西北三江,又毗邻香港澳门,在内销外贸日益繁荣的情况下,工商业大户日渐增多,钱银交往和办理手续由简到繁,由一元化至多元化,于是出现了一种比钱台更有承受力,服务趋于多元化的金融机构——钱庄。
来源:中山商报 2009-02-21 作者:孙帝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