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三乡影剧院成了中山宝贝的展示平台,经过层层筛选入围的12 件民间藏品进入央视“寻宝”节目现场录制现场,最后,经专家集体认定,选出最具中山历史文化代表性的中山民间国宝——一张明代黄花梨三弯腿方香几。
“它是几百年前中华文明的见证,它是古代文明能工巧匠精湛技艺的结晶,它材质珍贵,其产地从古至今闻名天下,它造型典雅优美,做工华丽出众。它是古代贵族雅居中的陈设之物,品种稀有珍贵。”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现场为获选国宝颁发证书,并宣读了专家评定的入选理由。
听到宣布,中山民间国宝获得者梁先生激动地举起双手致意。“这是意料之中的事,”他说,“我们的香几是个好东西,专家有眼光。”据了解,梁先生并不是宝物的主人,他是受朋友之托,专门来参加这一活动的。对于宝物主人,梁先生不肯透露名字,只说是城区人,是个业余收藏家。“我替朋友高兴。”他说。
此前,举办方从2000件送来鉴定的宝物中,选出50来件入围藏品。昨天下午,专家组已再次复评,筛选出进入录制的12件宝贝。现场可见,这12件宝贝都大有来头,如汉代青铜矛头、东晋陶器、盛唐宝镜、宋代端砚、清代凤尾瓶、明清家具、孙中山书法作品等,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出席鉴宝活动的4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中山民间收藏丰富,档次都较高,要选出一个最有说服力、最有代表性的民间国宝来,还真是不容易。
昨天的央视寻宝节目分杂项、陶瓷、古典家具和书画四项进行,每项有3件藏品现场PK,最后四个分别胜出、进入决赛的宝贝是盛唐瑞兽葡萄镜、清康熙洒蓝描金凤尾瓶、明代黄花梨三弯腿方香几和孙中山“博爱”书法真迹。最后,孙中山书法等三藏品不敌明代黄花梨三弯腿方香几,只摘得“候选民间国宝”荣誉。
中山市文联主席胡波认为,央视能到中山来寻宝,说明我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收藏得有经济做基础,同时也需要文化的不断沉淀,因此可以看做地方经济文化的标杆,收藏文化的兴盛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鉴赏水平,带动地方产业发展,推动文艺创作和工艺设计,有利于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繁荣。
市政协副主席李武彪以及三乡镇领导为“候选民间国宝”颁发奖书。
“活宝”PK“死宝”
"你们的宝都是死宝,只有我的宝贝是活宝,就凭这一点就应该脱颖而出。"杂项组的3位收藏家斗宝斗得分外精彩,捧来宋代荷叶水珠砚的梁务樵先生语出惊人,自豪地宣称自己的宝贝是活宝,因为端砚虽然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如今仍能够用来研墨,而其他两位藏家拿来的唐瑞兽葡萄镜和汉代青铜矛头在今天已没有实用价值了,再珍贵也只是“死宝”。
在指出对手藏品的优缺点时,其他两位选手都很认真地用专业术语进行了评论,但梁务樵在1号和2号的藏品优缺点下却分别写着:你、我、他都是好东西;好东西有你、我、他。尽显其诙谐的性格。
最终,唐瑞兽葡萄镜战胜了其它两件宝贝,第一个杀入了最后的决赛。
上演“同室操戈”
陶瓷组的三位收藏家都是我市古陶瓷研究会的会员,有趣的是,他们在台上却针锋相对,上演了一幕“同室操戈”。
身材高大的徐东海拿来了一个76厘米高的清康熙洒蓝描金凤尾瓶,体形硕大,美女藏家郭晓利入选的茄皮紫釉梅瓶引来了他的炮轰:太小气。郭晓利立即反唇相讥:大就一定好吗?难道说比我胖的人就比我漂亮吗?一番话引起了哄堂大笑。3 号韦程仁评价说梅瓶颜色不均匀,郭晓利笑着回应:他戴着眼镜,估计没大看清楚。
徐东海笑称乾隆时的梅瓶是康熙凤尾瓶的孙子,韦程仁则称自己的宝贝那就是爷爷的爷了,他带来了一件东晋年代的釉下褐彩鸡首壶,被称为是釉下彩技艺的鼻祖。观众被逗笑了,郭晓利又插一句:我的是青出于蓝更胜于蓝,没听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吗?
一番争斗之后,还是徐东海的宝贝获得了专家的青睐,获得了杀入决赛的通行证。
红花也要绿叶配
比较起来,书画组的三位收藏家都显得文雅有余,火辣不足。参赛的三幅书画其中两幅都打上了鲜明的 “中山制造”特色,一幅是方人定的画作 《华侨农场所见》,由我市著名的收藏家余乃刚带来的,另一幅则是由区女士带来的孙中山真迹“博爱”二字。
原籍浙江的王先生是抱着重在参与的轻松心态进入比赛的,在台上妙语连珠,给观众带来了不少欢乐。当余乃刚评论说他带来的边寿民画作太小幅时,王先生幽默地回答:“东西好坏不在于大小,浓缩才是精华嘛。”王先生笑着说:“我这次是抱着做绿叶的心态来的,我来的目的,就是陪衬孙中山的墨宝这朵红花。”果然,“博爱”这朵红花毫无悬念地进入了最后的环节
来源:中山日报2009-03-24 记者:赖有生、禹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