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本报刊登了《〈下南洋〉中山开机》的消息,家住蓝波湾的市民林先生看到消息后,马上打电话给本报热线,称他翻出爷爷和奶奶下南洋时寄回来的7件旧物。
《下南洋》开机,他的期待得以实现
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三次著名的人口大迁徙,“闯关东”、“走西口”先后被搬上荧屏后,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而规模最为壮观、生存环境最为恶劣、对国际政治格局影响最大的“下南洋”,也为国人所期待。
林先生说:“上个世纪30年代,我爷爷奶奶先后下南洋谋生,一去就是40多年,爷爷最后在新加坡过世。电视剧《走西口》刚播出,我就想我们广东不是还有下南洋的吗?也可以拍一个《下南洋》,前几天打开日报看到 《〈下南洋〉中山开机》,我眼前一亮——这个想法终于就要变成实现了。”
下南洋寄回物资,7件实物见证历史
“下南洋”讲述了广东、闽南一带的儿女历经磨难来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艰难谋生,自己省吃俭用把钱寄回家乡,供给家人的感人故事。林先生说,当年爷爷奶奶就从新加坡和泰国不断地寄回物资,包括布匹、锤子、米粉、火柴等等。
“听我妈妈说,上世纪60年代生活艰苦,而奶奶寄回来的箱子总是塞得满满的,这大大丰富了我们家的物资。”林先生说着便翻出了枕套、被套、幼儿的马褂、铁勺等7件实物,这都是当年林奶奶从泰国寄回来的,其中的枕套、马褂、被套是林奶奶用泰国布料一针一线缝出来的,马褂和枕套上还可看出布料拼接的痕迹,估计是为省布料才拼接的。
林先生表示,7件实物都是其母亲悉心珍藏保留至今的,刚好印证了那段艰苦岁月的历史,往后他也会好好收藏。他还表示,如果剧组需要的话,他可以把这些实物提供给《下南洋》剧组做道具。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3-30 记者:胡 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