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市委宣传部获悉,我市部分文学艺术工作者申报资助情况公布,徐海东、梁欣基等21 人的20 部著作共获得了总额为27.5万元的相应资助,其中徐海东的随笔《疑心录》被评为一类作品,荣获2.5万元的资助。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徐海东表示:“我市对优秀文艺创作的奖励力度越来越大,包容性和开放程度也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
此次共有36件著作申请资助,涵盖文学、摄影、书画、音乐等各个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经过省作协、省文艺处、省出版处有关专家的评选后,评出了一、二、三类作品共20件。
分类可有一定的标准?据介绍,专家们强调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徐海东的随笔集 《疑心录》因其内涵深刻、文学性强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被评为一类作品;崔臻和的《中国当代作曲家作品经典》、张海军的小说《千万别叫我科长》、梁厚祥、张鉴来、黄池标3人合著的摄影作品集《天涯形色》被评为二类作品;由冯林润整理的 《沙田民俗》等16部作品被评定为三类作品,一、二、三类作品分别获得了2.5万元到5000元不等的资助。
张海军的中短篇小说选集《千万别叫我科长》、张曙的长篇小说《天堂山》是首批获得资助的小说著作,成为了我市小说界的“领头羊”。我市收藏界的余乃刚、郑志海、阮秀祥也分别获得相应资助,展现了我市丰富的民间收藏文化。本报记者黎旭升的摄影集《汶川涅磐》也因紧贴现实,获得了专家们的肯定。
四方英才共创中山精品
在获得资助的人中,有不少都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山人。记者在采访著名作曲家崔臻和时,他感慨道:“中山的民风民俗给予了我无穷的灵感,让我焕发了艺术生命的又一春。”如今,崔臻和吸取了坦洲咸水歌元素创作的 《金斗湾》、《沧海桑田》等歌曲已传唱到大江南北。
崔臻和的经历可以折射出许多中山文艺家的心路。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山已逐渐摸索出一种以中山本土的文艺创作队伍为基础,积极吸纳海内外优秀文艺创作力量的人才模式,通过为这些人才提供可以发挥才干的舞台,源源不断地催生出一流的文艺成果,最终令文艺百花园枝繁叶茂满园春色。
“我们欢迎外地人才入驻中山,我们更加希望中山能培养出立足本土的大家。”据介绍,此次入选的相当部分作品有 “中山制造”的鲜明特色,如冯林润的《沙田民俗》、梁欣基的作品集等。
“三名”文化工程助推精品诞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艺创作,欲打造包括“名家、名作、名牌”在内的三名文化工程,并专门出台了《中山市文学艺术创作精品工程项目扶持办法》、《中山市文学艺术工作者个人出版、展览和演出资助办法》,于去年开始对符合条件的文艺工作者和艺术团队进行扶持、资助和奖励,目前,已累积有29部(件)作品获资助,总金额近50万元。
有了阳光雨露滋养下的文化沃土,才有今天我市文艺界“喜看枝头春意闹”的动人场景。去年,我市仅有10件作品申报资助,今年申报的数目增加到了36件。当记者就创作动力问题问及获得资助的许多文艺工作者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点,是中山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对文艺事业的扶持和推动,对艺术家们的“创作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才使中山的文艺精品创作获得了长足发展。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4-01 记者:禹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