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中山文化如何在经济一体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专家谈中山文化如何在经济一体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引专家之智,把脉中山文化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举办了10 多年的中山市文化艺术顾问会议有了更宽广的视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正在打造文化名城的中山将如何更好地融入珠三角,中山的文化将如何在经济一体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昨日,与会的专家各抒己见,希望借《纲要》契机,珠三角城市在文化领域展开更加紧密的合作和联动,让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可持续发展。

专家视角


立足本土 挖掘共同的文化语言

    广东省广播电台副台长李宏图表示,尽管慈善万人行、咸水歌等已形成中山的文化品牌,中山还应在本土文化中找到珠三角共同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城市联动融合,让本土文化在珠三角发扬光大,成为区域文化需求的重要引领者。
    “比如慈善万人行已成为文化品牌,但我们不能局限于中山,能不能与省慈善机构合作,由省选取捐助对象,让我们的万人行活动走到全省需要慈善捐助的地方去?这样,慈善文化就可以从中山辐射到珠三角,在和其他城市联动的过程中,把中山引领的慈善文化变成珠三角的重要文化品牌。”
    李宏图表示,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将会推动文化的发展,将文化引入更加理性的发展轨道。“珠三角9个城市的经济一体化,必然推动文化的繁荣,珠三角的文化界将会出现更高层次的合作,这里的人们的文化需求会走向更高的品位,各城市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也必将加大。”他表示,中山经济实力强大、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本土的文化实践又走在前面,完全有可能在文化建设方面在珠三角城市中扮演重要角色。

错位发展 串起“孙中山文化”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李明华表示,珠三角经济的一体化,必然包括区域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珠三角9个地级市,每个城市的文化都有不同的特点,所以要在文化上错位发展、突出重点,中山要在‘孙中山文化’上下功夫,在珠三角甚至更广的区域,串起孙中山文化。”
    李明华表示,孙中山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资源,如果能够在中山市成立全世界一流的孙中山研究中心,广泛收集有关孙中山的理论、学术、文物等资料,建立系统的资料库,那么,孙中山文化将成为珠三角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文化品牌。“据我所知,整个珠三角有很多人都在研究孙中山,都收藏着有关孙中山的文物,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孙中山的足迹,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中山打孙中山的品牌还不够。”可试着把珠三角研究孙中山的人才引进到中山来,把藏品集中到中山等。这样既扩大了中山文化的影响,又在和其他城市的互动中发挥了自己的特色。

先行一步 建立文化保护体系

    近几年,珠三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文化领域的版权保护一直困扰着文化产业。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副局长钱永红对记者表示,中山应积极行动,率先在一些文化产品制造领域形成版权保护体系,保护企业核心的版权的同时,提高城市的吸引力。
    据钱永红介绍,《纲要》的出台将推动区域经济的联合,进而推动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联动,而省版权局正在建立“珠三角版权保护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目前,我市港口镇已经成为了“版权兴业示范基地”,保护游戏游艺产业文化内容、创新的形式;古镇正在对该镇的灯饰启动版权保护体系,防止其外观和核心创意被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盗用。
    “世界各国优秀的企业都非常重视版权的保护,我建议中山积极打造‘全国版权保护示范城市’,这样可以把重视版权的保护作为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后盾,吸引更多的企业到中山来,这样,中山将会成为珠三角文化建设中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城市。”

观点集粹

    ◎省音协专职副主席、作曲家方天行:中山民间创作是优势。原创歌曲在全省名列前茅,获奖层次在全省21 个地级市中含金量是较高的。中山民间歌曲创作要尽可能保证创作面的广阔,从民间汲取营养。
    ◎省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陈翘:民俗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的干部可以在开会时候穿着中山装,学生校服也可以做成中山式,通过这些方式把中山的根寻找出来。
    ◎省广播电台副台长李宏图:中山要大胆走出去,走向世界。孙中山本身就是具备文化资源国际性,中山可以和日本东京,美国檀香山等孙中山先生走过的地方联合宣传推广孙中山文化。
    ◎省艺术研究所所长梅小萍:建立中山市的博物馆群,可以将静态固定的文化展示,变为动态的文化信息,把一个个原生态的文化标点串联成一片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江凡:中山的文化产业要立足核心层。目前中山文化产业技术含量低,缺乏有艺术造诣的企业家,造成了产业发展的桎梏。没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企业家,无法办好文化相关产业。要多开放文化行业的渠道,让外企也有机会参与到当地的文化建设中去。

焦点话题

    中山的文化名城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了进一步构建 “文化民生工程”,推行“文化惠民”,我市提出了打造博物馆群(139 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新图书馆的构想和规划。昨日的会议中,这两大主题自然成为了“焦点”话题。

焦点【1】 :筹建博物馆群

    背景:我市拟打造特色博物馆群,计划以原139宾馆周边区域为核心,以现有的商业文化博物馆、收音机博物馆为重要组成部分,新建一座中山市博物馆总馆,区域中还包括华侨历史博物馆、漫画博物馆、火花博物馆、中山历史建筑艺术博物馆、私人收藏馆以及工艺品、收藏品一条街等,连同永安居(永安百货的员工宿舍)、萧家大宅、郑藻如故居等具有历史价值的特色建筑。
    在中山创建特色博物馆群要注意些什么?博物馆群如何突出“中山制造”的典型特色?顾问们纷纷贡献出宝贵的意见。

■建议:打造 “海上香山”历史博物馆

    “现在全国有好几个地方都提出要建博物馆群,那么中山的博物馆群如何才能不被埋没其中,我觉得必须保持本土特色。”在打造博物馆群建设上,中山大学历史人类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伟指出,要避免随大流。比如可以结合中山八百年的历史,打造“海上香山”历史博物馆,全方位展示从香山发源、演变到近代中山、改革开放时期中山的历史。刘志伟表示:“只有保持中山原生态的东西,延续了城市深处的记忆,才能让本地人能找到归属感和亲切感,让外来游客能找到新鲜感和新奇感。”
    刘志伟同时也提出,既然是建博物馆群,就要避免多个博物馆的同质化,须处理好不同主题博物馆之间的关系,防止主题重复,从广泛的角度来揭示中山历史文化的多种面相,达到使各个博物馆间相映成辉的目的。
    省艺术研究所所长梅小萍提出,通过建立中山市的博物馆群,可以将静态固定的文化展示,变为动态的文化信息,把一个个原生态的文化标点串联成一片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但重点是不要跟风,一定不要盲目追赶潮流。

■建议:博物馆必须“以物为主”

    省博物馆馆长萧洽龙指出,博物馆群的建设落脚点还应放在“物”即文物上,下一步还须加大征集文物的力度,用来充实场馆。此外,萧洽龙还强调,博物馆群的名称、定位和关系必须要明确,他认为应该把博物馆群看作一个馆而不应该看成多个,各个专题馆都应从属于中山市博物馆总馆,如此一来,就提出了一个命题:如何才能将综合馆建成一个独具特色的馆,与其它的专题馆区别开来?这一点一定要注意错开。
    刘志伟等顾问也一再强调,博物馆群必须“以物为主”,反对把教科书之类的大量史书当成馆藏主体,因为只有实物才能引领人们重新触摸到历史痕迹,几件文物就相当于一本鲜活的教科书。

焦点【2】 :建设新图书馆

    背景:中山新图书馆选址逸仙湖公园附近,规划楼高6层,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左右。新馆建成后将与旧馆形成互补。

■建议:打造数字图书馆参与联盟

    文化顾问、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莫少强表示,除了建新馆和继续拓展镇区图书分馆及流动图书车外,中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尝试在街头设置自助借还书机系统,方便市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莫少强再三强调,中山的新图书馆不应把它做为一个示范性的项目打造,而是要注重实用性。他建议,中山可以新图书馆的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图书馆分馆的建设,带动基层图书馆的兴盛。
    另外,莫少强还表示,目前全省正在搭建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技术平台,中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近几年来,国家投入到(广东)图书馆建设上有12个亿,其中公共图书馆5家,高校系统18家,科技系统 4家,全部加起来27家。这些资源很多都限制在局域网应用。大大削弱了数字图书馆功能。所以我们在这个基础上,由文化厅、财政厅、科技厅联合起来,准备最近发文组织公共、教育、科技这三大数字图书馆要共享。”
    与会的部分顾问也纷纷表示,新馆在追求创造高尚的环境品质,现代化的智能结构,成为地区最大图书馆等目标的同时,更需要立足本土,挖掘中山特色,利用各方资源充分论证图书馆定位,以人为本,从读者需求出发,在阅读、辅导、交流、休闲等功能上取得突破,创造亮点,用科学定位指导图书馆事业发展。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4-10 记者:黄启艳、禹媚 实习记者:梁东麒



上一篇: 我市申报历史文化街区:邀市民提供相关史料
下一篇: 56位文化艺术顾问“把脉”中山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