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朗南塘学校:昔“贵族”学校今淹于荒草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南朗南塘学校:昔“贵族”学校今淹于荒草

核心提示

    南塘学校,75年前由华侨捐建,建筑兼具中西风格,《三民主义歌》曾飘响当中,礼堂的墙上,一度挂着孙中山先生亲笔所题写校训:朴诚勇毅。
    但如今,这座学校人去楼空,淹没在荒草丛中。文物保护意识的觉醒和行动的乏力,在这个村子里一并上演。旧建筑失去现实的实用价值,但又怎么来保护其文物价值?

现状:人去楼空荒草淹没老学校

    南塘村是南朗镇丰阜湖畔的一小村庄,面积仅1平方公里。离镇上闹市仅十多分钟的车程,村口道路的两边,还可见大片的稻田和菜地。民居密密地在东北面建成一片,南塘学校就躲在这片民居后的半山腰,树木掩映,在村口也看不到它。
    经过查实,这学校建立在1934年,此前,村里的孩子在村祠堂念书,归侨简侠魂回村任教后,考虑到祠堂办校非长久之计,便返美国发起倡捐,响应者众。华侨简永成一人出资3万美金独资建校舍,建校后的余资,购置了学校周边的水田两百亩出租他人,收租所得用来聘请老师、杂工以及别的办校费用。
    5月14日,村主任简北强带路,沿着70多年历史的台阶拾级而上,荒草过膝,登了二十多个台阶便看到了一座灰白色的西洋建筑,茕茕孑立,外墙斑驳,墙根下长满了野草,田园村庄陡然多了历史沧桑。进到学校之前,还得穿过一片平地,这片平地的周边,长了一圈粗壮的大树,平地里边,却是长满了荒草灌木,比人还高,只在中间留着一条水泥道,简北强说,这就是学校原来的操场。
    旧校舍占地面积不大,不过六七百平方米,前栋2层高,是西洋风格,圆柱子、椭圆形的屋顶、环形的阳台,房屋主要用作教室、办公室和老师宿舍;后栋和两侧则只有一层,水泥结构,屋顶盖着瓦片,后栋是礼堂,两侧是教室和厨房。校舍中间围着一个花园。
    走近学校,便见残败。红漆大门下已经多处洞穿,打了“补丁”;墙面脱落一片斑驳,被人涂鸦,写上“鬼屋”这类的字样;有的墙头长出苔藓甚至杂草;木楼梯残损,踩上去咯叽作响;有的横梁露出钢筋;教室的门框、包括窗户的铁条,都留下被撬剪的痕迹,松松垮垮;花园里也是被一片杂草占据,原来的花池淹没在草丛中,草丛甚至爬墙而上,蔓延至屋顶,有2个老人正在花园里挖草药,门已不翼而飞,窗户铁条也遭人剪走。

往昔:对着中山校训诵读总理遗嘱

    “心痛啊,再不保护就要彻底破败掉了”,老村长简观享这样说。
    老村长简观享1937年出生,1944年到南塘学校读书,那时学校已经开办近10年。他记得,当时学校里共有5名老师,两三名杂工,学生都是村里的孩子,开了6个班,学生们除购书费用外,其他费用一律不出。学校还为学生购置了裙子、西装等西式校服,每有重大节日,八九十个孩子统一着装。杂工除给老师做饭外,还负责校园里外的绿化管理修剪。操场除了篮球场、田径场外,还设了一个当年少见的网球场。学校门口还派人戎装看守,每有人员进出,守卫得作敬礼动作--俨然是一贵族学校。
    简观享记忆尤为深刻的,就是每周一都得在学校的礼堂里的活动。当年,礼堂中间的横梁上,挂着一块匾,上书:“朴诚勇毅”。师生集中在礼堂,在牌匾下肃立、敬礼,朗诵总理遗嘱,唱响《三民主义歌》。
    这块匾,就是孙中山先生给该村学校题的校训,这校训题写于1922年,是为表彰该村的简崇光等人支持革命而题,之前挂在祠堂(学校设在祠堂),搬新校后,匾便挂在了南塘学校礼堂。
    在文革期间,这块匾被当作床板和挡板,险被遗失。正是简观享老人对这段历时记忆深刻,几经波折抢救了回来,如今这块匾挂到南塘村村委会。
    解放后,校舍分别被借用办榄边中学、南朗补习中学、南朗中学、朝阳中学,1980年代退还村管理,搁置三年,遭白蚁蛀蚀。1986年,另一归侨简林杏仙女士,再次发动募捐,在1987年得资金修缮,校名改用“南塘学校”,但三年后,因生源不足,学校撤并,校舍自此空置。

纵深:老校舍保护出路在何方

    老村长简观享告诉记者,在校舍空置之初,曾有老板前来考察,想租用作饮食山庄,但后来没了下文;2000年前后,被一家工厂租用作为一小作坊,一年后合同终止;在2007年,租用了一段时间给影视城,作为一部电视剧的布景。
    对于目前的空置,简观享老人表示出痛心,在他当村长期间,曾经给学校的每个教师安装了铁门,但如今,这些铁门不翼而飞。
    “没人守着真的很难保护,可要请人守着,得花钱啊”,现在的村主任简北强这样说。简北强也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他对母校评价是:“在南朗,曾经是最‘威水’的学校”。他说,他也想把这个学校重新修缮,但苦于村里的资金有限,而最主要的,是不知道修缮后,校舍能作什么用。他曾考虑过用作村里的老人活动中心,可惜校舍不在村中央,老人多觉不便。

有关部门:文物保护第一责任人是业主

    那么,这个校舍,是否有文物保护价值呢?政府能不能伸出援手呢?文广新局文物科负责人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对于这座旧校舍,他们曾多次去察看过,但并没有把它定为市文物保护点,因为有80年左右历史的西洋风格建筑,在中山并不少见。
    这位负责人跟记者强调的是:“对于文物价值的保护,第一责任人是业主,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对此是有明确规定”。
    这位负责人也说,对一些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政府是可以给于部分资金等支持,但前提是这建筑须是市文物保护单位,且施工人员要具备文物维修资格,这种支持,不是包揽。他举例西区长洲村的黄氏宗祠,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维修费用五六百万,多是业主(社区)承担,政府只有20万元的支持。

■链接:校训“朴诚勇毅”的坎坷经历

    南朗简崇光、简永照、简让之三人,多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大力支持革命,深得器重,并称“三简”。 1921年,简崇光回到家乡南朗镇南塘村创办南塘国民学校(设立在村祠堂),并亲任校长。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鼓励师生共同努力,他约同简让之、简永照联手恳请孙中山先生为学校题写校训。孙中山先生欣然提笔,写下“朴诚勇毅”四个大字。题词后,孙中山先生又命当时的香山县县长吴铁城找工匠制作成凸字牌匾,送往南塘村。
    1934年,牌匾从祠堂转挂南塘学校礼堂,至“文革”后不久,牌匾不翼而飞。1987年,南塘村村民简观享清理村中会议楼,发现牌匾被人当作一单人床床板,但凸起来的字体全部被铲平了,只能模糊地看到字体部分笔迹间断尚存,简观享将匾存放村委,不想后来又不见,1992年,简观享在一工地又见到被当作挡板的牌匾。于是,简观享根据牌匾上模糊的字迹,在旧匾上重新把孙中山的题字刻出来。如今,该匾保存在南塘村村委会。

来源:中山商报 2009-05-18 记者:魏静



上一篇: 原香山县老战士牵线组织“中山战地行”
下一篇: 《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