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安大典80之南京篇:南京最后的精神归宿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奉安大典80之南京篇:南京最后的精神归宿

    1912年3月31日,孙中山辞退了临时大总统职务,第二天一早,便约了胡汉民等人骑马去紫金山打猎,他在攀登到山的中部南坡时,向远处眺望,顿觉心旷神怡,悠然自得,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就高兴地对同行人说:“候他日逝世,当向国民乞求一块土,以安置躯壳耳!”
    中山先生后来又有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在诸多历史文献中都有着这样的记载,我们知道了中山先生对南京精神依恋,在那里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国。
    “事实上,80年前的奉安大典是一次成功的政治策划,当时刚成立不久的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凝聚人心,以孙中山先生之名,实现南北统一,一是为了凝聚人心,二是完成思想上的统一。”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胡波教授在谈到“奉安大典”时一语道出实质。“我们在谈论历史时一定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这样我们才可以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
    那么,让时光再度回到中山先生逝世后的那段岁月——权力在军阀之间来回更替,国民党内部不断争权夺利。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为了统一全国,中国国民党政治委员会决议筹组国民政府,于1925年7月1日在广州正式成立,采取委员制,以汪精卫为主席;并设置军事委员会,以蒋介石、汪精卫、谭延闿为常务委员,汪精卫为兼任主席,并取消各地方部队名称,统一称做国民革命军,计划北伐。北伐的五大军阀为吴佩孚、张作霖、冯玉祥、孙传芳、阎锡山。军阀部队人数不少于75万。国民革命军以广东及广西为基地,策略以“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为主,实行各个击破。
    1926年10 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11月8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迁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到武汉。12月5日,国民党中央正式宣布中央党部和政府停止在广州办公,各机关工作人员分批前往武汉,1927年2月21日武汉国民政府正式办公。 武汉国民政府不设主席,以汪精卫、谭延闿 、孙科、徐谦、宋子文五人为常务委员。
    1927年,北伐军攻克了上海与南京,蒋介石于3月抵达上海后,于4月18日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1928年6月,革命军进入北京,国民政府在15日发表全国统一的宣言,12月29日,东北的奉系将领张学良通电南京宣称接受国民政府管辖。北伐正式起始于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誓师北伐;完成于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改悬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保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革命军北伐成功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获得国际承认为中华民国政府。
    ——这就是奉安大典的历史大背景。南京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但拿什么来统一思想。争夺政治话语权和谁是继承者的问题摆上当时的议事日程。“奉安大典正好可以让南北一起动员起来,南京国民政府可以借此统一行动、认识和思想。”胡波说。
    保存于孙中山研究会和中山市档案馆的《总理奉安实录》《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报告》(上下册)详细记录了奉安大典相关事项。
    早在1925年中山陵的设计工作就开始了。遵照中山先生遗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委张静江、汪精卫、戴季陶、宋子文等12人为葬事畴备委员,于上海设置筹备处。葬事委员会委员宋庆龄、孙科等前往南京进行实地勘察,后决定在紫金山中茅山南坡营建陵墓。
    《总理奉安实录》一书中记录了中山陵设计情况,陵园设计取首奖吕彦直的设计图案,吕的设计简朴典雅、气势恢宏,又具有中国古典建筑的精髓。墓道和392级石台阶,把石牌坊、碑亭、广场、华表、祭堂、陵寝等建筑物串联在同一轴线上。四面苍松翠柏环抱,中山陵园就像安放在大地上的一口巨钟——喻为警示。
    1926年中山陵动工,由于战乱频繁,经过漫长的一千多个日子1929年初才竣工。吕彦直没等到竣工的那天,他身患癌症在35岁的大好年华去世。
    在1929年的5月移灵活动开始,根据文献记录——
    1929年5月26日下午5时正,前面铁甲车开道,后面的铁甲车护卫的灵车缓缓驶离北平车站。天安门广场鸣炮101响,向这一代伟人告别。
    1929年5月28日上午,停放在北京碧云寺的孙中山先生遗体由专列向着南京而去。
    5月29日至31日为公祭日。三天公祭结束后,5月31日下午6时,举行封棺典礼,由蒋介石主持,席楚霖任宣赞。参加封棺典礼的有宋庆龄、孙科、陈淑英、孙治平、孙治强、孙穗英、孙穗华、孙琬、戴恩赛、孙满、孙乾、陈少白、林焕廷、何香凝、宋霭龄、宋美龄、宋子良、郑洪年、胡汉民、谭延闿等人。众人鞠躬默哀后,由蒋介石率领依次至灵前瞻仰孙中山遗容,然后封棺。蒋介石、孙科、孔祥熙率领孙中山生前卫士黄惠龙、马湘、陈兴汉、刘钺、肖芹将铜棺安盖。蒋介石、孙科、孔祥熙亲自涂殡。7时,奏哀乐,行三鞠躬礼,然后依次退出,封棺典礼结束。
    6月1日是奉安日。从凌晨2时起,沿中山路两旁已挤满送殡的群众。灵柩由孙中山先生夫人宋庆龄和儿子孙科及党政要人护入墓室。各国使节、各界群众前往送殡,队伍长达3公里。
    孙中山奉安大典是我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奉安大典完毕以后,奉安委员会决定成立一个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以蒋介石、胡汉民、戴季陶、孙科、叶楚伧、于右任、孔祥熙为委员,指定梁寒操为编辑主任,郑洪年、高秉坊、孙璞、符熙腾、夏光宇、刘毅夫等为编辑,负责编写《总理奉安实录》。这本书详细记载了孙中山灵榇移灵、奉安及中山陵兴建的经过,一年后付印出版,共出平装本13680册,精装本543册,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赠发,除参加奉安大典的各界代表每人赠送一册外,并赠送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精装本100册。此外,参加奉安大典的人员,每人还赠送一枚铜质奉安纪念章。
    无论如何,中山先生终于回到了自己想要抵达的地方——南京,于他来说,那里是民主、自由的象征,那里有着他的光荣与梦想,那里是他最后的精神归宿。
    (请关注下期推出的奉安大典80 大典之中山篇 《中山永不停息的脚步》)
    相关资料由中山市档案馆、孙中山研究会提供
    本文撰写特别鸣谢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胡波教授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5-17 记者:杨彦华



上一篇: 《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首发
下一篇: 走向观众让历史鲜活起来——博物馆日中山各博物馆注重与观众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