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五)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五)

    由郑观应等改良派人士筹建的“香洲商埠”虽然夭折了,香山人对外开放的努力却并没有就此终止。二十年后,曾经做过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的唐绍仪又在香山开始了新一轮的对外开放的实验。
    唐绍仪,香山县唐家湾人,近代中国政坛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族叔是晚清洋务运动巨擘唐廷枢,使他从小就受到了开明思想的熏陶。以后,他追随孙中山多年,私交甚笃。1925年,在他的提议下,广东国民政府将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
    1929年2月,南京政府国务会议决定将中山设为模范县,直隶中央。设立中山模范县的首倡者唐绍仪则以中央委员的身份出任中山模范县训政委员会主席,1931年起又兼任中山县县长。在唐绍仪的推动下,又一次在中山建设无税自由港的尝试开始了,这回,他把建港的地址选在了唐家湾。
    唐绍仪连续向南京政府呈递报告,阐述在唐家湾建港的重要性。在唐绍仪的多次请求下,南京政府于1930年5月明令公布:“指定广东省中山县唐家环(即唐家湾)开辟为无税口岸,以六十年为期,定名为中山港,由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负责经营办理。”南京政府赋予了中山县行政、财政上较大的自主权。
    经过一年多的规划、筹备,1931年12月唐绍仪代表中山县与荷兰一家治港公司签订测量中山港第一期工程合约,其中包括:建筑两个大型深水码头、建造一块避风塘和一条防波堤、开辟港口附近道路、修建一座五十平方米的信号台。该期工程竣工后,巨轮可直接进出中山港,直达外洋,与香港争贸易之利。
    然而,“正当中山港建设进入关键阶段,唐绍仪为中山建设大展宏图之际,1934年10月唐绍仪因中山县县兵索饷‘兵变’而去职……中山县和中山港建设工程戛然中断,轰轰烈烈的开辟中山港无税口岸计划即告搁置,从此销声匿迹,再也无人问津了。”(《香山文化》,第231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从晚清到民国,从香山到中山,从改良派的郑观应、王诜,再到信仰革命的唐绍仪,两次对外开放的尝试,两次雄心勃勃的大型建设计划都因为政治因素彻底流产了。它们一再证明,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如果没有清明开放的社会环境做依托,没有先进文明的政治制度做保证,任何经济建设都将以失败告终,无论它当初是多么轰轰烈烈、振奋人心。香山与中山的这两次失败,本质上就是近代中国的失败,它反映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难坎坷。
    为了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意,我的现场采访是从靠近老城区的中山纪念堂开始的。这座纪念堂无论是规模、知名度,还是其中所包含的历史价值,大概都无法与广州那座在原总统府原址上建造起来的纪念堂相比,但是,它却深深地表达了家乡人民对孙中山的无限怀念与崇敬。
    距离中山纪念堂不远,便是历史悠久的孙文路。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以后,全国许多大中城市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都相继出现了中山路,那时,香山县的孙文路却仍然在漫长的建设过程当中。这条由明朝后期的“十八间”商业区发展起来的道路,不仅见证了香山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从清末到民国的政治风云。
    1892年7月23日,孙中山以第一名的成绩自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开始了悬壶济世的行医生涯。他先在澳门镜湖医院当西医师,因受到葡萄牙当局排挤,转往广州西关冼基开办东西药局,又在双门底(今北京路北段)圣教书楼内办医务公所,同时,还与人合伙在香山县开设了一间规模较小的东西药局分店。这家东西药局分店的旧址,就在今天的孙文路上。因此,中山市的这条孙文路,可以说是他由“医人”到“医国”的连接点。
    在中山市的采访是对香山文化的认识与发现,也是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与发现。那些曾经活跃在近代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来自香山的风云人物,完整清晰地勾勒出了过去一百多年来整个中国发展脉络。这也正是香山文化所拥有的独特价值。
    从孙文路到翠亨村,寻访民主革命的发源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这里是孙中山的出生之地,也是他起草 《上李傅相书》(《上李鸿章书》),走上救国之路的新生之地。
    与建在旁边那座现代化的纪念馆相比,孙中山的真正故居显然更有历史感。历史留下的遗迹,永远比摆在玻璃柜子里的展品更真切,更有内含,更能震撼人的心灵。(明日待续)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5-28 作者:杨黎光



上一篇: 首届十佳书屋名单揭晓
下一篇: 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