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那扇模仿西式风格的院门,首先看到的是一棵酸子树,它是在1883年,孙中山用从檀香山带回的种子亲手种植的。像孙中山祖辈耕种过的土地被当地人称做“龙田”一样,这株酸子树被当地人叫做“卧龙树”,中山名木之首。
再往前走几步,就是那栋坐东朝西的二层小楼。这是由孙中山的大哥孙眉出资,孙中山亲自设计修建的。据说,全村的房子都坐西朝东,只有孙中山选择了与别人相反的朝向。或许,他从少年时代就有了叛逆的个性;或许,他从那时起就选择了与众不同的人生走向。
这座红色小楼为砖木结构,从外观上看,属于中西结合的建造风格,上下两层各有七扇装饰性的拱门,屋檐正中点缀着光环,光环下面是一只口衔钱环的飞鹰。楼房内部沿用了传统的广东建筑形制,中间是厅堂,左右分两个耳房,四壁呈砖灰色并勾勒白色间线。一楼的后座是孙中山母亲的卧室,厅堂左侧为孙中山和原配夫人卢慕贞的卧室,右侧为孙中山的大哥孙眉和夫人谭氏的卧室。二楼中空,后座为神楼,左边是客房,右边是孙中山的书房。
那天,我在孙中山的书房里流连了许久、思索了许久。我长时间凝望着摆在窗户旁边的那把木制圈椅、那张旧写字台和上面的一盏油灯,想像着他在1894年1月,就坐在那里,一连十天足不出户,慷慨激昂地写下洋洋万言的 《上李傅相书》(《上李鸿章书》)时的情景。由于正值甲午战争全面爆发前夕,这份《上李傅相书》最终还是遭到了冷遇,却成了他从改良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重要转折点。
从孙中山的书房里出来,我内心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要尽快去天津,去北京,去追寻孙中山当年北上时的足迹……
二
1894年6月,孙中山和他的伙伴陆皓东从广州出发,北上京津,满腔热情地去向李鸿章上书了。一百零四年之后,我从中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出发,追寻着孙中山先生当年的足迹,去京津两地探求历史的奥秘。
2008年7月下旬的北京是崭新的,崭新得让人感到陌生。它以首都机杨T3航站楼、鸟巢、水立方等一系列现代建筑与人们印象中的古城拉开了距离,也与人们的历史记忆拉开了距离。同时,它又以奥运志愿者那随处可见的微笑,以及每个角落都以盛开的鲜花拉近了与整个世界的距离。
百年巨变,今日之北京早已与孙中山初次北上时截然不同。然而,无论这座城市如何发展变化,它却始终珍藏着孙中山在这里留下的印迹,长远地表达着对这位革命先驱的怀念和敬仰。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长安街上最核心的那个地段曾经叫做中山路。后来因为修建天安门广场,它才彻底融入了长安街。现在每逢盛大节日,在原来被称做“中山路”的地方,都会树立起孙中山的巨幅画像,供人瞻仰。这位皇权专制的主要终结者、共和政体的全力缔造者,因此时常矗立于这个国家的中心,以关切的目光深深地注视着她蹒跚、变化、更新的脚步……
长安街以天安门为轴心。过去以东单至西单为长安街,长度为7.4华里,旧称“十里长街”;后来,以复兴门至建国门为长安街,长度为13.4华里;现在长安街的延长线西至石景山、东至通州,统称长安街,长度84华里,又称“百里长街”。
不管是“十里长街”,还是“百里长街”,它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意义非凡。特别是作为长安街轴心的天安门广场,更是一处神州“中心舞台”,而这里就是曾经的北京“中山路”(曾一度叫“中山街”)。
1919年,高举反帝反封建大旗,呼唤科学与民主的“五四”运动;1925年,声援上海人民反帝斗争的“五卅”运动;1935年,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1947年,抗议国民党腐朽统治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1949年,让亿万人民满怀希望与憧憬的开国大典……一幕幕慷慨悲壮的历史正剧曾经在这里接连上演。
现在,两百多万盆鲜花装点在长安街上,中国元素与奥运情怀在“神州第一街”融合:在天安门广场,形成以“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为主景的花海;在新华门两侧,绿树上挂起喜庆的红灯笼;在复兴门布置
了青花瓷景观花坛;在王府井,数字“2008”被塑造成了龙形景观花坛……
长安街,北京,中国,仿佛在用遍地开放的鲜花迎接历史的新篇章。然而,在欢庆与自豪的同时,我们似乎也不应该忘记,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从来都不是鲜花,而是告别过去,奋勇向前的智慧和勇气。(明日待续)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5-29 作者:杨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