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十七)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十七)

    第二章 1840:专制帝国的末路与转折

    继文艺复兴和宗教革命之后,欧洲又凭借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凝聚起新的能量,持续推动着现代文明的历史车轮,突飞猛进。
    在遥远的中国,明朝中后期所显露出的那一丝现代文明之光,随着清兵入关,血溅中原而迅速熄灭。在满清王朝的奴化统治下,中国开始向谷底滑落,并在黑暗的深渊里长期徘徊。
    1840年,一场鸦片战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终于将这个专制帝国送上了末路。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容闳、郑观应、唐廷枢、徐润等一代先进的香山人走到了历史舞台中央,承担起了推动民族进步的伟大使命。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克紫禁城,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煤山。仅隔一个多月,李自成在山海关被吴三桂和满清军队联手击败,溃退北京。四月二十八日,李自成明知大势已去,还是匆匆忙忙地在武英殿即位登基,接受百官朝贺。他刚过了一把短暂的皇帝瘾,即于当夜五鼓时分,仓皇逃离北京。又一出打江山、坐龙庭的闹剧还没真正开场,就草草落幕了。随后,清兵入关,建立起满清王朝,开始了长达二百六十八年的封建统治。
    这一连串让人应接不暇的历史变故,为后世中国人留下了两个永远没有结论的悬案:明朝中后期是否已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又是否曾出现过一场夭折的思想启蒙?
    资本主义与思想启蒙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子。因此,主张明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学者,也大都支持明代曾经有过一次被历史强行中断的思想启蒙。另一位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即持这样的观点:“自1500年开始,中国有过将近三百年的经济繁荣,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不可以比得上的。而这雄厚的经济基础也刺激了前述提到的自由精神。”(许倬云:《从历史看时代转移》,第39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至于顾炎武的《日知录》,许倬云说它:“条条都是在驳斥从古至今的制度不对:收税、征兵、取士、任官制度都不合理。这种批判精神,与当时艺术上的精神是一致的,都是在强调自由、开放。”
    许倬云分析,这场“思想启蒙”之所以没有持续下去,一是因为清兵入关,一是由于儒家思想方法及中国传统价值观存在着固有局限。所以,他不无惋惜地说:“在世界历史上,欧洲的启蒙走向民主化,而中国的启蒙却走到了尽头,这是中国和欧洲社会发展的分歧点。”
    明清之际,的确是中国和欧洲社会发展的又一个分歧点。问题在于,在这个分歧点上,到底是“中国的启蒙走到了尽头”,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制度走到了尽头?
    黄仁宇在研究了万历年间的一系列具有典型性的历史人物之后说,当时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他认为:“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法则,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根据不同的思想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历史,人们总会发现不同的景观,得出不同的结论。
    无论如何,在1644年那个至关重要的历史瞬间,中华民族正经历着一次惨痛的、影响深远的大溃败。这个曾经以一支庞大的远洋船队四处 “扬威耀武”、“大放光明”(利玛窦对“大明”国号的解释)的帝国,既未能抓住机会主动、及时地吸纳西方文明成果,也没有原发性地完成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最后,它连抵御北方原始部族入侵的自卫能力都彻底丧失了。这无疑是一个民族的悲剧,也是一种文明的悲剧。
    如果说,在明朝中后期还曾经显露出一丝通向现代文明的微弱曙光,还有可能在“山穷水尽”之后发现“柳暗花明”的新出路,那么清兵入关、血溅中原,则将这最后一点希望也彻底扼杀了。在满清王朝的奴化统治下,中国开始了走向谷底的路途,并从此在黑暗的深渊里长期徘徊。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6-09 作者:杨黎光



上一篇: 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十六)
下一篇: 评说:莫让商业味盖过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