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凭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曲江流饮”这四个字和惜字如金的几句唐诗,就能让古文化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中。
在孙中山先生故乡,发掘旅游文化事业可否借鉴“曲江流饮”,做得更深更活呢?
据报载,日前,修葺一新的唐代曲江池畔旧址,游客如鲫,雅士云集。前来参加第二届中国诗歌节的中外诗人,在唐装仕女的引领下,把盏畅饮,吟咏酬唱,体验中断千年的唐代“曲江流饮”雅趣。
而就在一周前,笔者因事重访古城西安,眼见记忆中向来乏人问津的郊区这片荒凉土垣子,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曲江”,在短短三两年间竟突然大变样,不但成为国家级文化旅游示范点,粤港等地的实力开发商也纷纷入驻,周边房价站上了万元/平方米的高位,成为当地居民倾慕的理想家园和赏游景点。笔者不禁伸指赞叹:唐诗新作,古为今用,既发掘了古文化,为当代城市增添文化魅力;又带动了旅游、地产等区域经济,这点子确实太妙了!
对于关中八景之一“曲江流饮”的了解,生长于西安的笔者还是在游玩过曲江遗址公园后专门查资料才清晰的。
“十载定交契,七年镇相随。长安最多处,多是曲江池”。唐贞元十六年,白居易中进士,题诗于曲江杏园,从而结识了诗人元稹。从此,这里经常可以看到他们与刘禹锡、韩愈、钱起等相伴赏游的身影。在《全唐诗》收录的500多位著名诗人中,有一半多曾在曲江留下足迹,“曲江流饮”与“雁塔题名”的习俗从此被传为诗坛佳话。
千年以后,朝代更迭,古长安曾经的浮华胜景不再,文人才子们吟诗作对的地方变成了西安市南郊农村的一片荒芜山坡,那里还算美丽的风景也因为附近有个火葬场而长期乏人问津。
仅凭历史上流传下来的 “曲江流饮”这四个字和惜字如金的几句唐诗,就能开发出如此令人赞叹的数千亩遗址公园,里面不但有曲江美景、竹林幽径,还有处处雕刻着古诗古辞的仿古地砖以及古人们相聚游乐的塑像等,让古文化从简单的文字记录、器具展览变成了鲜活的美景,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中。
猛地联想到孙中山故居。目前孙中山故居景点参观还是停留在文物陈列的层次上。在孙中山先生故乡,发掘旅游文化事业可否借鉴“曲江流饮”,做得更深更活呢?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6-11 作者:王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