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宣传文化系统人员编制仍然十分紧缺。有必要为引进“名家”特批一些编制,“专编专用”,作为给予文化名城建设最实质的支持。
■ 针对文化名城建设的目标,我市急需一批高层次的文艺专才,能否在引进人才方面首先考虑其实用性,而非其学历职称?同时,要加大对本土文艺人才的培养,营造浓厚的“气场”。
去年,市委、市政府以一号文件的形式提出建设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文化名城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成效显著。笔者觉得,实施文化名城建设战略目标,人才是关键,我们有必要在“名”上面下足工夫。近日,首届宣传文化系统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的启动,其意义也在于此。如何做足文章呢?笔者提以下几点建议。
其一,我市编制部门给予实质性的支持是解决该问题的基础。我们提出要实施“三名”文化工程:凝聚一批名家、创作一批名作、培育一批名牌。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名家,有名家才有名作、名牌。如何吸引文化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落户中山?没有人员编制是空谈。以前我们讲“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待遇才是基础。应当说,多年来编制部门非常重视的人员编制问题,但是跟经济建设等职能部门相比,宣传文化系统人员编制仍然十分紧缺。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为引进“名家” 特批一些编制 ,“专编专用”,作为给予文化名城建设最实质的支持。
其二,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对高端文艺人才的引进应给予更多的灵活性。据悉,我市正在研究培养与引进紧缺实用人才的政策。而针对文化名城建设的目标,我市急需一批高层次的文艺专才,能否在引进人才方面首先考虑其实用性,而非其学历职称。比如一些高层次的文艺专才,虽然具有很高的艺术才能,但是一些硬件条件如学历或职称方面可能达不到我市人才政策的标准要求。因此希望能给予更多的灵活性,在安家补贴、其他补贴、住房等方面能给予倾斜。
其三,加大对文化项目的投入,使名家有发挥才能的空间。近年来,我市对文化项目的大投入是有目共睹的。但与国内的一些地方比起来,仍有差距。比如我市引进的高端文艺人才崔臻和,音乐制作人、国家一级作曲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刚结束的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的总决赛中,其创作的《海峡之梦》从190 首曲子中脱颖而出,斩获第一名。但这首歌却是由福建省选送的,该省在这方面的大手笔值得我们学习。
其四,加大对本土文艺人才的培养,营造浓厚的“气场”。要在“名”上下足工夫,除了引进,还是要从最基本的培养入手。近期市委宣传部组织启动的首届宣传文化系统优秀人才 “十百千”工程,就是要在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领域,培养一批专家、学者和优秀人才。这个工程以培养为抓手,符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很有必要。同时建议举办一系列的人才推介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将中山现在活跃着的一批文艺人才向社会推介,向全国推介,以此来扩大中山文化名人的影响力,提升他们的文化价值。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6-11 作者:礼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