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好遇上了她——访民间音乐整理者黄德尧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我正好遇上了她——访民间音乐整理者黄德尧

    黄德尧,中山市沙溪镇人。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山市文联第七届荣誉委员,退休前任中山市文化局艺术科科长。从小喜爱音乐,1954年至1958年下乡务农,在沙溪开展群众歌咏活动,组织星海歌咏队,任队长兼指挥。1959年起一直在县、市文化部门工作,这期间,创作了粤语歌曲,《两个后生仔》、《根叔买沙发》、《请到长江乐园玩》三首歌被广东省电台录音广播。歌曲《命运,放开我》在佛山地区歌曲创作比赛中获三等奖。此外也注重收集民间音乐,所记录的一组中山民歌被 《佛山地区民间歌曲集》刊用,其中一些曲谱被收入《中国渔歌选》(上海音乐出版社编辑出版);以中山民歌为素材创作了民歌合唱《西河浪花》、《水乡情》被收入广州音像出版社发行的CD唱片《中山民歌》中。
 
    孙文中路的小巷深处,斑驳的墙体上有爱热闹的青年们随意的涂鸦。在另一侧,孙文中路203号静悄悄地立在那里,上面有一些青苔……
    “请问这里住着一位整理民间音乐的老人吗?”
    从二楼的窗子里探出一个人的半个身子来,瘦削,精神很好,他挥了挥手。
    这位老人就是我们要找的人,黄德尧,就是他参与整理了咸水歌。
    “我觉得我没有做什么伟大的事,那些音乐,我与她有缘,正好遇上了她。”他谦逊地一直在那里申述,微笑着,“而且,这个工作还有陈锦昌很大的功劳。”

最早听到的音乐是妈妈的南音

    黄德尧出生在沙溪,1934年出生。
    “我们那时当然与音乐无缘,不像现在的孩子们有好多可以选择的音乐,如果硬是要说有什么音乐的话,就算妈妈的南音。南音就是不用伴奏,自言自语,似在说话,接近于口语。”
    在1938年,日本侵略到了中山,那一年,黄德尧随父母举家逃亡到了香港。在香港,他念了一年书。也就在1942年,香港也失陷,那边的局势也变得 “乱七八糟”。他们一家人又只好回到沙溪乡下。
    抗战胜利后,他继续念书。
    念初中时他遇上了一位影响了他一生的女老师——毛秀娟——中山石岐人,1941年9月于广东省艺专音乐科毕业,1944年于广东省文理学院社教系毕业,长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
    他从她那里学到了不少基本乐理知识,懂得了除了妈妈低吟的南音,还有那么多音乐形式。

冥冥中,他与音乐有约

    1954年至1958年下乡务农时,他根据从前跟随老师学的音乐知识的经验,自己花钱买乐理书看。他觉得有必要将青年人组织起来学一点什么。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就在沙溪区虎逊乡成立了“星海歌咏队”,任队长兼指挥。
    也就是这个原因,1959年,他被中山县文工团选中,去了文工团拉低音胡琴、中胡。
    “你看,我总是与音乐有缘。”他从相册里掏出一张泛黄的小小的照片,指着后排一个瘦削的青年说:“那是我!1960年,我是五好学员。”
    1960年,省群众艺术馆在翁源县办“民间音乐讲习班”。文化局那边派不出人,因为没有人懂乐理,于是从文工团抽调,正好选中他。
    就是在那个讲习班里,他知道了如何记录收集整理民间音乐,怎么与民间艺人打交道,在技术上和技巧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他与咸水歌的交集

    中山知名的民歌手何福友、梁三妹、梁容胜等人在一个团里。
    “我在团里的乐队,每次演出就坐在舞台边听他们唱,一唱唱了好多年,听多了就熟了,都是咸水歌呀。”
    1979年,仍隶属于佛山地区的中山县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征集民间音乐。
    与黄德尧一直关系很好的自称 “半个音乐佬”的陈锦昌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将民间音乐记录下来。
    黄德尧陷入了回忆:“当时陈锦昌找到了我,希望我来记录,我说你自己也可以做呀,可是陈锦昌是个谦虚的人,他说自己是半个音乐佬,这个工作更适合我做。”
    在陈锦昌的鼓励下,黄德尧同意了。
    陈锦昌就骑着自行车到处跑,到乡下取样,录遍了中山他所知道的民歌。
    然后就由黄德尧整理出了我们现在知道的一系列民歌——《海底珍珠容易揾 》《虾仔冇肠鱼冇脏》《钓鱼仔》《对花》《唱花》等十多首咸水歌。
    “如果说我作出了什么贡献,这里面我认为有陈锦昌很大的功劳,如果咸水歌能流传,我们要记得他。”他一再重申。

音乐的生命力在于包容

    他谈到了咸水歌的走向,他很赞成群艺馆副馆长崔臻和的做法——必须给原生态的音乐以生命力,就必须进行再创作。
    他在1986年也做过尝试,他认为原生态的音乐慢慢从青年的视野中淡出,要让年轻人接受就必须赋予咸水歌新的生命,这样才可以传唱下去,他创作的《水乡情》就是这样的作品,这个作品就是在高堂歌的基础上做了些变化、补充,他认为这样的作品才会更丰富。
    他认为,如今在中山潜在着三种民歌:一是原曲记录,比如他记录的那些曲子;二是改编后的一些民歌,比如他创作的《水乡情》;三是重新创作的,取材于咸水歌元素后的创造,比如崔臻和的系列作品——《沧海桑田》《金斗湾》等。
    “要成为一种有作为的歌种,就必须包容、宽容,这样才能百花齐放。”他认为这是一定的。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6-13 记者:杨彦华



上一篇: 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二十)
下一篇: 中国作协调研中山作家创作情况时提出:发掘本土作家多出文学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