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历史文化街区”系列之:六棉古道入西山来青亭前闻书香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寻访历史文化街区”系列之:六棉古道入西山来青亭前闻书香

    方位坐标: 太平路、孙文西路、京华时尚城和工人文化宫北入口围合区域,面积3.2公顷。 
    中山纪念图书馆与西山寺毗邻。 

【风物扫描】

    ●中山纪念图书馆
    1935 年秋,郑彼岸等有识之士倡建中山纪念图书馆,原香山县长朱卓文儿子朱腾云慨然捐出武山(西山)之西麓为建馆之址。1935年 11 月1 日奠基,1936 年底竣工,1937 年2 月1 日开幕,为两层高西式建筑。1940 年 3 月图书馆被日伪军盘踞,损失惨重。抗战胜利后次年,1946 年9 月 1 日图书馆重新开放。由于风雨侵蚀和敌伪的破坏,楼层渗漏严重。时任馆长的李鸿标倡议维修及增建三楼,各界人士及旅外侨胞踊跃捐资,1947年 10 月维修及续建三楼竣工,举行落成典礼。1981 年,宋庆龄为该馆题写馆名。1991 年中山图书馆落成使用,中山纪念图书馆成为历史。如今馆后还附建了一座两层楼的少年儿童图书室。

    ●来青亭
    位于西山公园左侧,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1947 年秋,旅檀香山邑人张鹏捐资重建,1948 年建成。该亭有史以来,曾经过始建、重建、大修、小修、易名、复名的过程。1974 年改称“西山亭”,1990 年复名“来青亭”。

    ●中山县殉国烈士纪念碑
    位于中山市石岐区西山公园内。为纪念民国5 年(1916 年)讨伐龙济光战斗中牺牲的烈士,由林寿图 (辛亥革命后首任香山县长)、郑藻森筹募,由巴拿马、秘鲁、智利等国华侨捐款建成,因此又称“讨龙纪念碑”。

【寻访记忆】

    西山寺香火人流盛行,若从明嘉靖年间算起,已有四百多年。六棉古道并不长,但却是香山人的精神寄托。
    天气好的时候总有人喜爱站在 “中山海外同志社”的旧址,如今立着孙中山、宋庆龄铜像的地方照相,一派快乐无比状。通往孙文西路的街道上,人们来来往往,时不时就有三两个善男信女们走上了“六棉古道”。这时,就有卖香烛的人冲着善男信女们招揽生意:“买一把香吧——”
    西山寺香火人流盛行,若从明嘉靖年间算起,已有四百多年。六棉古道其实与名山古刹相比较起来实在算不了什么,古道并不长,但却是香山人的精神寄托。在古道边的石壁上篆刻着西山所有的记忆,上书“仁寿禅林”、“七星泉”、“第一峰”。
    拾级而上不过十多个石阶,就有入口。径直而上,也可从另一门入。正门上有曾望颜为该寺题写了楹联:“山小岂无云出岫,台高还有树参天”。曾望颜 (1790—1870),字瞻孔,号卓如,广东香山人,清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曾望颜一生刚正严毅,时称为“曾铁面”,其数次被贬,乃因“性过刚,故不合时宜”。
    在 《重建武峰仁寿寺碑文》曾望颜记之:“吾邑武峰,一名西山,为县右耳上有仁寿寺,乃前明乡贤毛孝廉(可珍)读书之所,寻改为寺,延僧居之……”在碑文中,曾望颜讲述了西山寺的历史,邑宰戴仁初次修整,康熙年间朱公明再修。正好自己自福建解职返乡,倡议并捐资重建了香山铁城西山仁寿寺。重修六棉古道,植菩提树两株,又掘“七星泉”于东,是年咸丰六年(1856年)。
    在1998年吴云纵先生书写的 《重修西山寺碑记》中,曾氏早已成为历史的一笔,风雨剥蚀,又遭日寇毁坏,再遇“文革”清洗,破损不堪,于是再次重修。
    正厅有赵朴初题写的苍劲雄浑的四字 “大雄宝殿”。在观音殿里,柱上刻有“座下莲花渐断西湖三月景,瓶中杨柳分来南海一枝春”,似乎有着一种文化暗示。
    与西山寺毗连的就是“中山纪念图书馆”,这里环境幽雅,古木参天,绿荫如盖。中山纪念图书馆的前身可远溯到清朝光绪十四年,在铁城(即石岐)丰山书院开始有了公共藏书的 “寿香楼”。据民俗专家陈迪秋介绍,“中山纪念图书馆”始建于1935年11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海外华侨和国内热爱孙中山先生的各界人士集资筹建的。1981年1月,宋庆龄同志还亲笔为图书馆题了馆名——中山纪念图书馆。宋庆龄在题名的当年5月病逝。
    从山脚贯穿西山寺而过的孙文西路,清代时称为武峰里,修建于雍正至乾隆年间;1925 年为纪念孙中山,将此路命名为孙文路;1926年以后将孙文中路以西路段改称孙文西路。太平路上集聚了众多的骑楼民居,在明初时为县城北门外沙岗尾巷,清乾隆年为沙岗圩街,1927年由月岗街、长塘街、拱北街、花王巷改建而成,以县治北之太平街命名为 “太平路”,并沿用至今。而让人们真正拥有自己的公共话语空间的是太平路一端的 “工人文化宫”,在那些小巷纵横的深处,工人文化宫为人们提供了一起娱乐和言说的公共空间,那里有粤剧推广团、曲艺协会等一些民间协会组织,在他们辟出的文化栏里有当天的“中山日报”等报刊和一些宣传图片。人们在小巷里吃着喝着走着,很宁静,像没有任何历史印迹的样子。事实上,我们的香山已走过了八百多年了。

【保护方略】

    西山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整治划分为修缮、改善、立面改造、整修改造或拆除四类。改善传统风貌街巷子,这其中包括黄麻园、孙文西路、太平路;需要疏通的街巷主要是民居内部到西山公园要疏通的街巷;需要整治的是工人影剧院的街巷;西山公园及周边的环境是需要改善的公共空间;需要新增的公共空间是工人文化宫及公园内的新广场。

【观史评书】

除了实用美学还要历史文化观

    西山寺文化街区其保护与整治涉及到的面比较多,哪些应该修,哪些应该拆,记者采访了孙中山研究会常务理事、民俗专家陈迪秋。
    在谈到西山寺历史文化街区的时候,陈迪秋对其历史和景点了如指掌。她认为这不仅仅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作为历史文化工作者也应该参与其中。她不无忧虑地说,有一些建筑,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被拆毁,保护是另一层面的,不被拆毁是第一要务,比如8年前被拆毁的“永乐旅店”,它见证了中山近现代史的变迁,一些历史遗址被拆毁了,就永远保存在记忆里了,而对于一些后来人,就不可能感知昨天我们是如何走过的。所以,对于文化街区长远规划来说除了实用美学,还要有历史文化观。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6-25 记者:杨彦华



上一篇: 评说:历史文化街区宜注重“活保”
下一篇: “口”中的中山60年将进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