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四十)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四十)

第六章 1912:南京北京,寻找两条道路的交集点

    1912年1月3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两天之后,经各省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中国第一个以选举形式产生的共和政府宣告成立。28日,由各省推举的代表组成临时参议院。中国,终于具备了现代民主国家的雏型。
    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宣统皇帝的名义下诏宣布退位。当天,袁世凯便剪掉了拖在脑后的辫子,从北京打电报给孙中山,赞扬“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公认”。第二天,孙中山履行承诺,到南京临时参议院正式提出辞职,荐袁自代。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全票当选。4月,孙中山暂别政治舞台,着手筹划铁路事业。
    1913年3月20日,率领国民党在议会选举中大获全胜的宋教仁于上海遇刺身亡,刚刚起步的议会民主遭受重创。
    满清王朝虽然灭亡了,却留下了一屁股外债和已经形成惯例的外交与经济困境。中华民国以一连串负数为起点,在一团纠缠不清的权力争夺中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脚步。
    在南京市中心,这个门牌号为长江路292号的地方,有过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名字:1682年,清康熙年间,它叫两江总督府;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它是天朝宫殿,俗称“天王府”;1864年,曾国藩率领清军攻陷天京,经过重建后它又成了两江总督府;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从此,这里便成了总统府。总督府、天王府、总统府,每一个名字都包含了一段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而它最辉煌的时刻,无疑是孙中山在这里实现“恢复中华,创立民国之志”的开天辟地的三个月。
    孙中山掌政之初,由社会上层人士组成的参议院就给他来了一个下马威。这场以选定国旗为引爆点的冲突,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当时,孙中山主张采用当年陆皓东在第一次广州起义时设计的青天白日旗作为国旗,但被参议院断然否决。议员们一致决定使用红、黄、蓝、白、黑五色国旗,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旗共和。孙中山以“取义不合”为由,又将原案咨交复议,参议院态度强硬,再次否决。他们的理由是,青天白日旗为早年兴中会一党所用,不能代表各方面。辛亥革命期间,宋教仁、陈其美领导的上海、江苏革命党首先采用五色旗,业已取代武昌首义时的十八星旗通行各省,不应有所变更。根据议事条例,总统对于议会的决议只能提请复议一次,在议员们的坚持下,五色旗就这样被确定下来了。国旗的争议实质上体现了各省议员对孙中山早年革命活动的轻视,也隐含了他们与孙中山的深层分歧。
    而在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内部,许多元老和功臣因为“政见”不合,也是纷争不断。
    除了这些因政见、权益产生的矛盾冲突之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遇到的最迫切、最棘手的问题是财政危机:内无存储,外无支援,借贷无门。当时南北和议未果,各地战事连连,以致军费不济,军心不稳。史料中说:“每日到陆军部取饷者数十起……前敌之士,犹时有哗溃之势。”无奈之下,孙中山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
    1月8日,孙中山就任总统一周后即批准发行中华民国军需公债,定额一亿元。新政府刚刚建立,尚无取信于民的丝毫政绩,更谈不上财政信用,却急着向国民巨额举债,结果不仅应者寥寥,而且等于是自毁形象。另外,它还导致了新任实业总长张謇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第一次正面冲突。本身即是著名实业家的张謇认为,政府财政空虚,发行债券实在是扰民而无功。没过多久,这项庞大的募款计划果然因缺乏响应而告失败。
    可是,首府大批驻军无饷可发,士兵违纪滋事的事件时有发生,惹得民间抱怨的声音越来越多。
    孙中山的困境自然成就了北方的袁世凯。在这两个时代强人的角力过程中,舆论的天平开始急速向实力雄厚的袁世凯倾斜。
    在有着悠久皇权专制传统的中国,民主共和是个完全陌生的新生事物,无论是共和国体的缔造者孙中山,还是当时社会的上层精英和普通民众,都必然要经过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不管它的结局如何,也不管它在当时出现了怎样的困难与问题,在孙中山和一代进步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终究完成了一次伟大实践。他们筚路蓝缕,正在努力引导中华民族走向政治文明的新天地!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7-04 作者:杨黎光



上一篇: 中山收藏家张仲伟再次向市博物馆捐赠一批商业实物
下一篇: 传媒史纪事:中山历史上曾建飞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