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对北方的袁世凯无疑是个强烈的刺激。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利害权衡之后,这个素谙权谋的老狐狸终于出手了。
1912年1月1日,也就是孙中山宣誓就职的当天,袁世凯指使段祺瑞、冯国璋为首的北洋将领四十八人发出联名通电,表示“誓死拥护君宪,坚决反对共和”,以此向南京临时政府示威。1月3日,袁世凯又策动驻俄公使陆徵祥等全体驻外使臣发出联名通电,劝告清帝退位,“以安皇室而定人心”。袁世凯利用这一内一外两份通电,分别向南京临时政府和满清王室施压,翻云覆雨之间,整个中国,仿佛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上了。
11日,袁世凯授意北洋全体将领又联名发出一份通电,继续向清廷内部的主战派施压。
14日,唐绍仪奉命致电南方议和代表伍廷芳,再次询问以清室退位,换取孙中山让位的事“有何把握”。孙中山得知后立即复电:“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绝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有孙中山公开保证,有张謇、章太炎等人力挺,有国际列强支持,袁世凯认为时机已到,干脆从幕后走上了前台。
13日,孙中山履行承诺,到南京临时参议院正式提出辞职,荐袁自代。
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全票当选。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参议院,位于南京市湖南路10号。从总统府门前的长江路,经过那条作为城市中轴线的中山路,再到湖南路要拐两个弯。总统府与参议院之间的这两个拐点,也是孙中山在南京政坛的两次重要转折。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这里选出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一个半月之后,议员们又在此接受他的辞呈,选出了另一位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
关于定都问题,各方人士向来存有争论。结果,在黄兴勃然大怒,欲派兵动武监视复议,以及孙中山本人亲临参议院做出解释说明之后,议员们才勉强变更决议,同意以南京为首都。
为了迎接袁世凯到南京就任,临时政府派蔡元培、宋教仁、汪精卫等五人为专使前往北京。2月25日,五专使到达北京。29日起,北京、天津、保定、通州相继发生兵变,西方列强以保护侨民为由,派出联军进驻北京。由于事发突然,五专使认为只有迅速成立全国统一政府才能安定大局、避免外力干涉,其余一切不妨尽量迁就。对此,参议院深表认同,开会决定请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事后证明,北京兵变是袁世凯为拒绝南下策划的阴谋,没想到引起骨牌效应,使天津、保定、通州等周边地区陷入一片混乱。
定都南京的计划就这样落空了,不过《临时约法》的制定工作还算相对顺利。
随着政治制度的变更,由谁出任内阁总理掌握政府实权,又成了一个新的争夺点。有人建议袁孙组合,袁为总统,孙为总理,但被孙中山拒绝。而袁世凯显然早就想好了应对《临时约法》的对策,提名唐绍仪出任首届内阁总理,立刻赢得国内外各界一致拥护。
1912年3月25日,唐绍仪到南京向参议院提交由同盟会、北洋系、中间派联合组成的首届责任内阁名单,29日获得通过。这是中华民国第二任内阁,也是第一任责任内阁。
3月31日,孙中山在总统府出席同盟会饯别会,到会千余人。唐绍仪、汪精卫、胡汉民、徐绍桢、王芝祥及各部总、次长等陪同出席。孙中山发表演讲,重点阐述民生主义:“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演讲结束后,孙中山设宴款待同盟会会员。席间,新内阁的教育总长蔡元培感觉唐绍仪与大家政见一致,当下邀请他加入同盟会。唐绍仪一口应允,当场以孙中山、黄兴为介绍人,填表宣誓入会。之后,唐绍仪下榻总统府,与孙中山彻夜长谈,直至黎明。
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月,和当年百日维新的时间相仿,却完成了推翻满清王朝,创立中华民国的光辉使命。在他向世界郑重宣告“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大总统和政府官员都是为国民服务的 “公仆”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创举。此后,通过“议和”辞去临时大总统,彻底打破了“打天下,坐江山”的传统造反模式,实现了“天下为公”的诺言,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7-05 作者:杨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