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四十二)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四十二)


    孙中山不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且是一个狂热的理想主义者。
    在南京执政三个月,政府匮乏资金,军费无处筹措的难堪处境,显然使他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经济衰败、财政枯竭的窘迫现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所以,他才感到了大力发展民生的重要性与急切性;所以,他才在即将离开总统府的临别演说上,大力宣扬自己的铁路梦和开矿梦:
    ……中国当取法于德(国),能令铁道延长至二十万里,则岁当可收入十万万。只此一款,已足为全国之公用而有余……英国矿租甚昂,每年所得甚巨,皆入地主之手。中国矿山属官,何不可租与人民开采以求利?使中国行国家社会政策,则地税一项,可比现在收入(增)加数十倍。(《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38页)
    这实在是一个激动人心、同时也是超越现实的设想。4 月3日,孙中山乘火车离开南京到达上海,17 日出席上海商界联合欢迎会,被聘为中华实业联合会会长。第二天,应广东故乡人民的盛情邀请,乘招商局顺泰轮南下,沿途考察福州、香港、广州等地工业、铁路、港口发展情况,一路阐述民生主义。
    1912年6 月中旬到8 月上旬,北京先后发生了两桩让舆论界一片哗然的事件:一是发生了民国以来第一次“府院冲突”(总统府与国务院),袁世凯处处专权,迫使真心推行民主共和的内阁总理唐绍仪拂袖而去,两个多年的老朋友从此决裂,第一届,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责任内阁从此解体;一是黎元洪将武昌起义领导人之一、曾任武汉军政府军政部长的张振武骗至北京,被袁世凯以“蛊惑士兵、勾结土匪、图谋不轨”为名“正法”,导致南北之间又起敌意,情绪对立。
    袁世凯为缓和南北之间的紧张气氛,力邀孙中山、黄兴北上商讨国是。黄兴决意留沪,孙中山在居正等人陪同下乘安平轮经天津前往北京。
    1912年8月24日,偏远的河北公园人头攒动,他们为一个人而来,他们为聆听一个人的演讲而来。头一天下午刚从上海到达天津的孙中山,为调和南北之间的紧张局面,这样对大家说:
    近吾国颇有南北界之说,其实非南北之界线,实新旧之界线。南方人不知共和政体为何物者,尚所在皆是。盖因其无新知识,故一家中父新而子旧,子新而父旧。新旧之分家庭尚不能免,惟望吾到会同胞,随时随处,用力开通,由一家及一乡一县一省一国,于数年中务使人人皆知共和之良美。至美洲十数国无不共和者,以该洲草昧之地,经白种人创造其事较易。吾国数千年之专制,一旦变为共和,其诸多障碍,固属意中事。此后仍须造成共和及赞成共和诸君子竭力维持。(据天津中山公园内孙中山铜像基座上的铭文,标点符号为引者加)
    这座河北公园,1928 年改名为中山公园;1946年,公园门前的大经路被命名为中山路。2006年11月8日,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山公园内占地一千一百多平方米的花坛上立起一座崭新的孙中山全身铜像,黄杨簇拥,伟岸庄重。这是孙中山先生的孙女、美籍华人孙穗芳博士捐建的。为此,孙穗芳博士和子女专程从美国赶来,参加孙中山全身铜像落成仪式。
    从1912 年孙中山在这里演讲,到1928年它被更名为中山公园;从1946年命名的中山路,到2006年落成的孙中山铜像,近百年来,孙中山“竭力维持”共和的思想、理念就这样不断流传。
    那天,孙中山上午在河北公园对民众演讲,下午5时左右就抵达了北京。袁世凯为此准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特别将自己的朱漆金轮马车加饰黄缎子窗幔和椅垫,派往车站相迎。同时,他还下令全城悬挂国旗,军警沿途戒备,以总统之礼把孙中山接到了迎宾馆。
    孙中山此番北上,除了与袁世凯“疏通南北感情,融合党见”,“谋国利民福之政策”外,还有一项内容,就是参加国民党成立大会。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7-06 作者:杨黎光



上一篇: 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四十一)
下一篇: 馆藏档案件件有价值外国人可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