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故乡村庄经常玩耍的一处台阶,共有多少道台阶。”移民官询问道。
黄启昌一时语塞,他完全不知道到底有多少道台阶。但他情急生智,不答反道:“你经常到另一幢楼喝咖啡,从这幢楼到那幢楼有多少步?”移民官哑口无言。
现今的申请移民签证已鲜见面对如此刁难的问题,但这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山华侨来说,却是成功移民之前必须通过的考题。国外的亲友需先在当地移民局递交一份申请入境者的详细资料,入境处的官员会根据这份资料,对入境的申请者先进行盘问,倘若所答与资料有异,申请将被拒绝。为了应付移入国移民官员的询问,国外的亲友往往会将提交的资料寄回给国内的亲人,让其做好准备。该“培训资料”便是坊间俗称的出国口供纸。
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所的张国雄认为,口供纸主要是美国排华政策的产物,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排华时期,至少延续到20世纪中期。根据美国法律规定,凡是在美国出生的人,自动成为美国公民,其子女有权进入美国。但1882年排华政策开始之前,很少华侨真正在美国出生,能够利用“口供纸方式移民”的人不多。但1906年的旧金山大地震使得移民局的档案被毁,移民官员无法核查档案。一些华侨回国探亲再返回美国后,冒充土生华侨申领美国政府发的出生证明。一些并没后代的华侨也设法弄到出世纸,并将自己“移民空额”转给亲属或卖给他人,于是出现许多假父子(女)——即“纸面儿子”。1906年后,移民局对此有所警觉,审查愈发严格,所问问题事无巨细,这虽然也阻挡了不少假关系移民,但一些关系属实的移民也因为回答稍有不符而无法入境。
本次《中山华侨历史文物征集品展》展出了张仲伟先生捐赠的关于中山县东镇某村民林计安当年出国所备的口供纸一份,让中山直观感受了当年移民审查之严格。其上罗列了200多个问题和标准答案,从受审者及其兄弟姐妹、父母及伯叔舅姨、阿公阿婆、外公外婆、叔公等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出生地、年龄、籍贯、婚姻状况、现居地、生育子女的状况等;到父母到移民国、回家乡的时间、次数、具体情况(如当日时间、送别情形、行李、饭菜)以及亲戚拜访受审者的家、受审者拜访亲戚家的时间、赠送食物等情况一一涵盖,甚至连其家及亲戚家房屋的结构、尺寸,正厅、挂照片、厨房、灶台、书房、窗户、门、桌椅板凳、神位、卧室、床铺,猫狗、钟表,周边房屋的方位、远近等。
17岁的林计安需将以上内容牢记心中,并能倒背如流,否则可能无法与外国的家人团聚。
“口供”题选录
●神涌离小引有多远?●你父亲是否镶有金牙?●你家姑扎脚抑或大脚?●你家有无猫仔狗仔?●你父是日到屋,汝各人在屋否?●你有去过伯父屋否?●将近汝来金山有同细佬去伯父屋否?●你伯母有来汝屋否?●你母亲有去伯父屋否?●你伯父回唐有来汝屋否?●你亚婆有来汝屋否?●你是自由结婚抑或盲婚?●你屋有几多门口出入?●你屋正厅有何物在?●你父字架挂在何处?●你屋有相挂住否?●你屋入横门头闸有何物否?●你屋火水丁几多?●你学校门口有旗杆否?●你兄弟读书着乜衣服否?
来源:中山商报 2009-07-12 记者:廖薇 通讯员:李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