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四十七)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四十七)

    1915年6月,梁启超从广东来到南京,受江苏都督冯国璋之约同程北上,在北京稍做停留后,移居天津寓所。
    早在筹安会成立的第二天,杨度就曾使人与梁启超联络,想拉他入伙。不成想,派去的人刚见到梁启超,还没来得及开口,梁启超就拿出了事先写好的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梁启超说,自己在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曾经犹豫不决,就在这个时候,袁世凯忽然让人来到天津,以二十万元相赠, 这样一来,他反倒非写不可了,否则便落下了被人收买的嫌疑。在向杨度派来的说客出示了这篇文章之后,梁启超还托他们顺便给杨度带回一封绝交信,信上说:“吾人政见不同,今后各行其是,不敢以私废公,但亦不必以公害私。”
    这篇价值二十万元的文章果然是一颗重磅炸弹,事后有人评论说:它对筹安会和袁世凯称帝的打击,不下于蔡锷领导的护国之役。
    梁启超这篇雄文在上海 《大中华》月刊发表之后 , 《申报》、《时报》等报刊争相转载,风行一时,在全国上下激起强烈反响,纷纷赞扬梁文 “力透纸背,挥斥方遒”。
    就在杨度让人去拉拢梁启超的当天,梁启超的学生蔡锷也从北京来到了天津,师生二人一起秘密制定了反对帝制的全盘计划。
    在蔡锷回昆明前后,国民党中的军界人土李烈钧、赵声涛、熊克武等人也纷纷云集而来。12月22日,蔡锷的旧部、云南都督唐继尧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共商讨袁大计,大家推举唐继尧为第三军总司令留守昆明组织后援,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进击四川,李烈钧为第二军总司令,经广西收复广东。由于云南军是在昆明护国寺召开的誓师动员大会,就地取名,将讨袁军定名为护国军。
    次日,唐继尧等通电劝告袁世凯取消帝制,并要求将杨度等“筹安会六君子”,以及梁士诒、朱启钤、袁乃宽等 “七凶 ” (合称 “十三太保”)明正典刑,以谢天下,限袁世凯二十四小时内给予答复。
    袁世凯以为,云南乃一隅之地,较国民党二次革命时发动四省联合的力量要弱得多,不难兴兵剿灭,并没太在意。显然,他对当时的天下大势出现了严重的判断错误。
    12月25日,在预定期限内没有等到袁世凯的明确答复之后,唐继尧、蔡锷等人联名通电宣告云南独立。在这份电文里,他们不再客气地称袁世凯为 “我大总统”了,直指其为 “背叛民国之罪人”,决意兴兵讨伐。
    梁启超在蔡锷经日本转赴云南的同时,也偷偷离开天津去了上海。到达上海后,他继续推动倒袁大业,多次致函广西都督陆荣廷,劝其配合云南方面一起行动。陆荣廷对梁启超素怀仰慕之情,而且早有反袁之心,便于1916年2月派密使到上海邀请梁启超到广西共商讨袁大计。
    广西独立后,又发生了 “五将军之一电”事件。当时,江苏都督冯国璋已经看清了袁世凯末日将至的命运,但在表面上,他对梁启超、陆荣廷发来的文电或派来的联络代表,既不做正面回应,同时又暗示自己不是护国军的敌人。他的打算是联合几省军阀,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惩办祸首,停止军事行动,实现南北议和。这个建议首先取得了山东都督勒云鹏、江西都督李纯、浙江都督朱瑞和湖南都督汤芗铭的赞同。于是,这五位将军作为发起人密电征求其他各省军阀意见,结果,这个密电意外落到了袁世凯手里。3月19日,袁世凯看到这封密电后,才真正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处境,绝望地对身边人说 : “完了,一切都完了!”
    3月22日,袁世凯在寝食难安地当了八十三天皇帝之后,被迫撤销帝制。6月6日,在举国上下一片咒骂声中一命呜呼。
    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曾说:“成功之速,出人意料之外。”这次蔡锷兴兵讨袁,写信向梁启超汇报时也说 : “人心如此,非始愿所及。”他们都没想到,一个看似强大无比的专制王朝,一个看似不可一世的独裁统治者,原来竟是如此不得人心,又如此不堪一击!
    孙中山首倡 “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创立共和;梁启超率众 “为国民争人格”,捍卫共和。两个经历、思想、政见不同的广东人,殊途同归,完成了同一个事业。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7-12 作者:杨黎光



上一篇: 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四十六)
下一篇: 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