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路》以史为经,以论为纬,经纬交结,再现了数代中国人的心灵史和强国梦,描绘出一幅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的悲壮、振奋的图景。
■ 《中山路》反映的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革命之路,而且是中国近现代的发展之路,孙中山先生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 作为一部为建国六十周年而创作的专著,《中山路》既有向祖国献礼的时效性价值,还具有重塑"中山路"的里程碑式意义。
本报讯 7月12日,由中山市委宣传部策划、中山日报报业集团组织,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杨黎光创作的长篇思辨体报告文学 《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以下简称《中山路》)研讨会在北京现代文学馆召开。该作品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人民文学出版社、广东省作协、中山市委宣传部、中山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张锲,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出席了研讨会。
出席研讨会的还有梁鸿鹰、潘凯雄、阎晶明、范咏戈、彭学明、何向阳、王必胜、丁临一、张陵、周明、傅溪鹏、李炳银、刘茵、贺绍俊、白烨、胡殷红、李朝全、杨克、熊有群等30 多位专家学者。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胡平主持。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作品的内涵及创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认为,《中山路》以史为经,以论为纬,经纬交结,再现了数代中国人的心灵史和强国梦,描绘出一幅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的悲壮、振奋的图景。《中山路》反映的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革命之路,而且是中国近现代的发展之路,孙中山先生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作为一部为建国六十周年而创作的专著,《中山路》既有向祖国献礼的时效性价值,还具有重塑“中山路”的里程碑式意义。作者对历史细节有着良好的捕捉能力,对宏观事件有着优秀的掌控能力;对“现代化”这一主题的思索、探寻充分展现了思想的崇高之美、理性的深沉之美、思辨的智慧之美。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认为,《中山路》角度独特,从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的前史切入,回溯了世界历史大潮的流向和中国命运的徘徊与寻找,详尽地记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华儿女对祖国复兴之路的探索与奋斗,然而,作品在这种大部头题材下却写得栩栩如生。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张锲认为,《中山路》是一本很值得研读的作品,它把孙中山的个人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融合在一起。《中山路》是一个很好的书目、很好的题目,有很多文章可做。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表示,以报告文学的方式来重新审视“中山路”是一种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山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示范市,但是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敢为人先”,需要更多的新思路,需要文化的支撑,这样才能使中山下一步的发展走得更好。
《中山路》的作者杨黎光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创作了大量为时代鼓与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作品。他曾获第一、二、三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第一、二、三届“中国报告文学 ‘正泰杯’大奖”,首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首届“冰心散文奖”,“中国改革开放优秀报告文学奖”等。杨黎光在创作中,站在世界近代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上,以遍布中国的“中山路”为由头,以孙中山的革命与人生轨迹为主要线索,截取 1840、1911、1919、1925、1978等十二个历史节点,追寻、探考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全书约有21 万字。《中山路》的出版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认为该书着眼未来,探究历史,在建国60周年之际,以“中山路”为主线,贯穿近代中国历史,对传承、发扬孙中山先生的 “思想”、“精神”与“主义”,回顾、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多家媒体对此书进行了报道、转载、连载。
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也对作品尚需完善之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7-13 特派记者:杨彦华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