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不同凡响的献礼之作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中山路》:不同凡响的献礼之作

    7月12日,由中山市委宣传部策划、中山日报报业集团组织,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杨黎光创作的长篇思辨体报告文学《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以下简称《中山路》)研讨会在北京现代文学馆召开。

1、不同凡响的献礼之作

    《中山路》的出版,使我眼前一亮。细细考察杨黎光的创作历程和作品内容,或许我们更应看到一个整体化的杨黎光。正因为具有报告文学作家的敏锐,杨黎光的作品才永远激荡着时代的风云,触动着敏感的社会神经;也正因为有着小说家引人入胜的叙事才华和生动的细节捕捉能力,杨黎光的报告文学才写得栩栩如生。
    首先,这部作品独到的切入角度。在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献礼图书纷至沓来,其中不乏全景式反映中国特色的复兴之路的篇章。杨黎光这一本重点放在了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前史。也就是说,他从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和中国深陷封建泥淖中挣扎的历史出发,回溯了世界大潮的流向与中国命运的徘徊与寻找。这部书,可以说是从更深、更高的层次上理解中国当代的书,是为当代寻找历史依据和历史渊源的书。
    其次,《中山路》对历史的探求与追索,站立在对当代中国充满了自信和激情的背景下。全书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现实和理论成果,用以统领对历史的回顾与总结。因此,尽管文中提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的崭新理解之中,成为重新辨识历史的新鲜果实,给我们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之感。
    ——陈建功(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2、为报告文学创作作出了新鲜探索

    《中山路》切入点好,展示了孙中山的人生轨迹,把孙中山的传记与革命历史结合起来写,很值得一看,那么多的资料,将家事、国事、中国革命及个人命运融入到复杂的革命历史中去了,重要的是还带入了自己的理性思考,这在报告文学的写法中是一个创新。
    杨黎光的作品让报告文学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展示了新的视野,与他先前的作品比较起来更进了一步,是新的高度新的高峰。孙中山在 《中山路》中是核心点,就孙中山本人来说,他是一个领袖人物,他的视野是世界的。杨黎光的视野也是很开阔的,他站在中华民族命运的视野下创作的这部著作,给了我们一个新鲜的启示,报告文学的出路的有力探索——作家将历史与当下结合起来了,充满了时代感,又不乏理性之光,为我们的报告文学带来了新鲜血液。
    ——张锲(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3、悲壮的开路歌雄浑的创业史

    读杨黎光的新作《中山路》,颇给人一种意外的惊喜。这意外在于作品并非是人们习惯见到传统型报告文学文体,它有报告文学的不少品质,但还有政论、史论的一些因素,甚至后者的成分更重、更多。在这个意义上,它很难简单地归类,只能说是政论性的报告,或文学性的史论。而使人惊异的,则是在这部作品里,我们看到了杨黎光过去深藏不露的一些侧面,比如史学家的眼光,政论家的素养等等。由此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新异的杨黎光,给我们书写的一部新异的作品。
    《中山路》这部作品,因为内容丰厚,意蕴浑厚,给人们的感受也相当丰沛,可从多种角度去作解读。就我的阅读而言,给我印象最为强烈,感受最为深刻的,是这样两点:一是作品在大视野、大背景和大比较中,勾勒出近代中国惊人的落后与艰难的崛起;二是在这样一个大场景与大背景之下,孙中山作为一个革命先行者的应运而生、因势利导,以及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开路作用。这样的两个方面,就很内在也很有力地把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孙中山的个人命运勾连在一起,把国家、民族的兴衰,与孙中山的个人进退交织在一起,使人们更清晰也更深刻地认识孙中山为国家开拓新路,为民族创立基业的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是一曲悲壮的开路歌,一部雄浑的创业史。
    《中山路》还告诉我们,孙中山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终结了一种旧的历史,更在于他还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共产主义与共产党人在中国孕育、萌生的助产士之一。而真正使孙中山的未了意愿、未竟事业得以完满实现和超额兑现的,不是他直接组建的国民党,而是他间接催生的共产党,这里又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与道路的既继承又超越,既学习又扬弃等丰富的内涵。作品在后两章,以快速的节奏描述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长足发展与巨大变化。这种事实的简述,反倒给人留下了更多的思考余地与回味空间。
    ——白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学年鉴》副主编)

4、达到了审美高度

    《中山路》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可以说是“四两拨千斤”,以“中山路”这样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既有丰富历史蕴含又有深刻现实意义,既能表达纪念缅怀之情又具有象征意味的载体,来回顾、探讨中国现代化之路。以遍及全国的中山路阐释现代化,以现代化解读孙中山等人的“中山路”,应该是相得益彰,由此可以见出作者的巧妙构思和独特用心。
    在建国六十周年来临之际,回顾与探寻孙中山与其同行者所开辟的这一段中国现代化之路,对总结建国六十周年的经验,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得失,无疑是有着重要借鉴价值和推进作用。
    作为一部长篇思辩体报告文学,杨黎光在书中对“现代化”这一主题的思索、探寻充分洋溢着思想的崇高之美、理性的深沉之美、思辨的智慧之美。书中所展现有思想光芒和诗性笔法令人折服,对于主题的挖掘上尤其透露出作家的勇气和智慧。在文章结构上,本书也是独具匠心,从历史关节点的智取,到历史叙事与理性思辨的安排、历史与现场的切换,都很能见出功底和用意。
    ——潘凯雄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5、此书彰显了三个“好”

    第一,书名特别好。书名选择的角度特别好,作为文学形象来看,孙中山是一个特别大的人物,对于这样的人物,材料与文献都非常多,怎么用好这些资料很容易让人困惑。杨黎光将这个困惑很好地解决了,他选取了“中山路”的这样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角度,既不会流于大而全的平乏,又能很好地阐述孙中山的一生,非常智慧,切入点实在精妙。
    第二,利用史料得用得好。孙中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理想、却在不断挣扎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悲剧与闹剧的时代。从孙中山的革命之路建国之路的“中山路”这一主题来演绎,孙中山作一个理想主义者,不断遭受悲剧命运的一生去利用史料,孙中山这个人物形象就饱满起来了。
    第三,主题特别好。叙述方法与主题紧密结合,通过现代化的过程的叙述将主题用思辨体的形式凸显出来。这种写法,既不是传记,也是学术著作,这就在于杨黎光对技巧和材料的把握都十分成熟老道。
    ——阎晶明(《文艺报》总编辑)

6、富有理性色彩的报告文学

    杨黎光的新作《中山路》,有一个特别突出明显的感觉,这是一部极富理论色彩的文学报告佳作。
    1992年,在安徽安庆乡土成长起来的小说作家李黎光,挥师南下到深圳,这是他的一次决定性的文学转身,是他生命里的一次重大转折。他毅然放下小说创作,投身到改革大潮中去,融入到生活热流中去,开始了报告文学创作,并很快取得突出成绩,成为报告文学作家队伍中的佼佼者之一。
    杨黎光通过对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在内的纪念孙中山先生的326条道路,其中直接定名的187条“中山路”的探究思索之后,踏上探访各地“中山路”的艰辛之路,对北京、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地的许多“中山路”实地查勘,引发思索,抒发情感;查阅了大量史书史料,经过消化沉淀,思考研究,对复杂的中国近代史做了简约、清晰、准确、高度、跳跃性的概述,深刻的剖析,给予理性的升发,从而奉献给读者一部精彩的 《中山路》。这种艰辛劳苦,既付出巨大的脑力劳动,又付出大量体力劳动的文学创作,在报告文学作家中并不多见,尤其是像他这样担当着繁重的日常工作业务的业余作家来说,更是不易;而对小说作家来说,这种付出,更是不可相比的。以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中山路”为全书连线的构思,甚是巧妙,这是一种文学构架的创新;文中的许多大段精彩的剖析议论,更是本书中的一大特色。
    ——傅溪鹏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7、实证文脉的传承

    这是一部下功夫的作品,我听说杨黎光是安徽安庆人,那里的“桐城派”就有重实证的古风。
    第一,构思具有创造性。许多的献礼作品很容易陷入平淡——全景式的写法,但《中山路》构思大气,物象穿透历史,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写法,构思高明。
    第二,非常严谨。这与当地的重实证的古风有关,“桐城派”重考证、收集、整理,以实证功夫见长,这在杨黎光的作品中看到了文脉的传承。
    ——何向阳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

8、架构这个作品举重若轻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杨黎光的创作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前的创作关注人的情感与社会现实问题。如今,转到了研究历史,关注宏大宏大政治题材了。感觉杨黎光架构这部作品,在选材、表达、描述、议论都是举重若轻的。
    对于史料的引用,非常注重当下性、现实性,最新的材料是用的发表在 《南方日报》2008年9月29日关于日本船事件的报道。这说明一个问题,厚重的作品,要靠平常的积累。另外就是报告文学要注重对案头材料的分析,对新的历史的挖掘与选择。
    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有,研究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有研究得好的学术论著中得到一些旁证,这样才能增强权威性和丰富性,对史料也要抱着严谨的态度,有些历史细节和人物心态变化太简略。
    ——王必胜(《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9、抓住了中山路的实质

    这是一部富有纪念意义的报告文学,是对文体的创造。跳出了报告文学的模式,进入了深层思考。
    这也是两位诗人的智慧结晶。我听说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是一个诗人,写有不少的大气的抒情诗。这部书可以说是这两位具有诗人情怀的人的智慧结晶,丘常委是诗意的,而在杨黎光的作品中也有内化成叙事诗,作品具有诗的气质。
    抓住了中山路的实质。为什么中山路可以铺这么长,认识的人那么广,那就是孙中山的精神资源一直在延续到了现在,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结果可以追溯到近代现代化过程中去,中山路象征着历史的延续性。
    ——贺绍俊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10、重点扶持的项目

    建国献礼的作品今年报上来的特别多,《中山路》的特色就是构思新颖,中山路--革命路--现代化,构思是新颖的,资料详实,文体独特。
    从中山路的角度介入具有象征意义。一百多年来的文学叙述,革命文学如何去表现现代性,《中山路》作出了很好的探索。
    《中山路》是我们广东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的一个项目,希望我们广东省能多出一些这样大气的好作品。
    --杨克 (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7-19 记者:杨彦华 文



上一篇: 市委常委丘树宏到大涌镇调研文化产业与产业文化
下一篇: 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