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开幕以来,5天内有超过20万人次参展,不少读者从香港、珠海、广州、深圳等地特意赶来。中山书展缘何如此火爆?记者为此采访了有关人士。首届书展给中山人带来了些什么,请听专家、学者、读者谈心得。下届书展怎么办,主办方声称将吸取经验、听取建议,给读者带来更好的书香盛宴。
书展盘点
场外:排着长龙等着进场内:排着长龙等买单
“你去逛书展了吗?”中山首届书展开幕以来,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们的问候语。昨日,为期5天的书展落幕。此次书展具有什么特色?以下几个关键词或许能串联起这场文化盛事的印记。
【关键词:密度】
书展开幕以来,5天内有超过20万人次参展,中山本地和外来人口共计250多万,照此算来,差不多每10人中就有1人去逛过书展。不少读者从香港、珠海、广州、深圳等地特意赶来,正放暑假的学生们成了书展的主要群体。
【关键词:秩序】
书展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秩序,场外,很多时候都有数百名的读者在烈日下排队等候;场内,收银台前也排起了长龙,可没有出现任何骚乱和吵闹,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由于人流量太大,主办方不时采取分批入场的方式,可等候在展区外的读者依然很有耐心。
【关键词:时尚】
中山书展的一大特色是青春读物和儿童文学大行其道,作家伍美珍的新作《巧克力味的暑假》,几天下来卖了数百本,高居单本畅销书的榜首。而饶雪漫、郁雨君等人的作品,销量也居高不下。期间,这几个作家亲临书展现场签售,为本就不错的销量添了一把火。此外,文化用品区的动漫产品,南大堂的现场漫画创作区以及不定时表演的芭拉拉美少女,均给此次书展增添了几分时尚气息。
【关键词:爱心】
书展还彰显了中山人的爱心,开幕式上,书展主办方向云南香格里拉地区的学校捐出价值5万元3000册图书,其中一部分捐给云南 “迪喜”慈善学校,一部分将捐给香格里拉地区的多所小学。此外,主办方还向宁夏西海固地区学校捐出1800册图书。
【关键词:文化性】
在此次书展上,主办方还推出了一系列活动,设法丰富和增加书展的文化含量,让书展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展会,更是一次集休闲学习娱乐为一体的文化盛会。
《中山路》的作者杨黎光,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教授相继为市民奉上名家讲座。
书展透视:书展就好比一个窗口折射出全民阅读风尚
7月的热浪难敌中山市民逛书展的热情,如果说书展是对中山人阅读状况和风气的一次集中检阅,那以下数据相当于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5天,20 多万人次涌入书展。中山书展缘何如此火爆?
全民阅读风尚逐形成
“人流量很大,充分体现了中山人爱读书的风气。”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顾作义在逛中山书展时,禁不住为市民们购书的热情而感叹。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伍美珍在现场签售时也表示,去过很多城市,中山小读者的热情让她印象最为深刻,她说:“这次书展就好比一个窗口,折射出了这座城市的全民阅读风尚。”
阅读在中山市民生活中占据多重要的位置?在中山生活了多年的市文联主席胡波表示,中山书展之所以如此火热,是文化、宣传、教育部门多年推动和培育的结果——从 2002年至今,中山读书月已举行七届,阵地从城区到镇区;书香校园、书香社区、公务员读书沙龙等活动相继开展;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等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去年,市出版物发行业协会联合有关部门首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 “中山阅读力调查”,数据显示:44.1%的读者每年购书10本以上,24.%的读者买书量在5至10本之间。
镇区文化需求超预计
在中山从事书店行业十多年的市出版物发行业协会会长李骏,亲历了十多年中山书店的起步、发展和兴旺。
李骏表示,目前全市拥有大大小小书店400多家,其中拥有10万册以上的书店有近10家,每年全国新版或者再版20 多万册图书,基本都能在市内书店买到。
“我市图书行业发展还是有些不均衡,相对来说镇区资源较少。”李骏说,很多市民都是从偏远的镇区坐公交车到书展现场看书、购书,据粗略统计,约有近三分之一的读者来自镇区,说明镇区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量其实很大,“以后,我想图书市场的发展将会把眼光投向镇区。”
品种齐全吸引读者眼球
书展上,读者淘特价书的热情远远高过正价书,许多市民都是冲着打折去的,堆成小山一样的特价杂志,不一会儿就矮了下来。记者在出口处看到,一位先生一口气买了1000多元的书,其中《五灯会元》等低至3折。
除特价外,品种齐全也是一大优势。李骏表示,书展就是让传统的书店展示以前不可能展示的品种,毕竟,一家传统书店的图书量不到10万,在全国出版图书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出版界的成果不一定能全部展现出来,“现在,书店上架的都是畅销书,而且一段时间就变一次,有些书错过就错过了。”
经济危机下投资智力
在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下,中山书展何以逆势飘红?胡波认为,在这样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智力投资,看书成为了最便捷的一种方式。经济危机也影响了人们购书的种类,圣安地产公司的员工小丽在书展上选购了五六本书,都是有关于心灵保健方面的,她说:“今年的工作压力比较大,买这些书是为了能够舒缓压力,放松一下。”
李骏则认为,经济形势对中山书展影响甚微,这和中山市民稳定的文化消费心态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关系。
书展心得:书展要着眼于本地化
李骏表示,香港的书展很受欢迎,但香港的文化和中山的文化不一样,所以也不用刻意模仿香港。7月28 日是香港书展最后一天,主办方推出了“50块钱一袋书”的促销活动,这种营销模式很新颖,但中山到底是否适合呢?“我看未必,中山的文化和香港的文化不一样。”李骏表示,中山人比较理性和实在,买书是因为喜欢才会买,即使便宜,但如果对自己没用,中山人也不一定会掏腰包的。
人气就是书展的品牌
李骏表示,在他入行15年来,首届书展的人气简直可以称为奇迹。“在中山,能拥有这么大的人流量,这让全国出版界重新认识和关注中山的图书市场,进而也提升了中山在中国出版界的地位。可以说,中山书展能有这么大的销量,为全国的出版业也打入了强心针。”
李骏认为,人气就是品牌。“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读者的认同,书展人气旺,读者心中自然有口碑,品牌就会逐渐形成。”下一步,李骏考虑将如何推动书展品牌的持续效应,达到品牌输出的效果。
书展要多点“文化味”
胡波认为,今年的书展很成功,但书展不能单纯地成为一个大卖场,而是成为营造中山人读书、爱书、文化消费的阵地。每年的香港书展,是自营书店的店主吴小姐一个月去两次香港的理由,“香港书展上的书有的其实并不便宜,但珠三角的很多读者和我一样都喜欢去逛,重要的是那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呼唤着我,感染着我。”吴小姐说,香港书展已经成为全球书市的“风向标”,不仅有新书,还有平时难得一见的好书,“这种吸引难以抗拒。”吴小姐表示。
下届展望:增加场地面积逛着更舒心
本次书展出现了多次闭馆限制人流的状况,参加本次书展的读者都建议,下次书展能不能换个大一点的地方。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没有料到中山人如此大的读书热情,所以选择了较小的场地,下届书展一定会选更大的展馆,读者看书、买书就不用这么拥挤啦!
引进手推车服务更细致
来自小榄的读者张先生大老远赶来,准备满载而归,但怎么拿书让他犯了难,“手里放个10多本就拿不下了,继续选书时也不方便,不如像超市一样,安排手推车,直接往车里放,这样方便多了。”另外读者建议场馆的标志、布局可以更明确。
分类更专业检索更方便
面对30万册之多的书,我想要的书在哪里?不少带着明确购书目的来的读者觉得找到自己想要的书比较费事。市民朱小姐建议,下届书展的分类能更细致更专业,关键时刻还可以通过专业人员帮忙检索,这样,就不用辛辛苦苦转圈啦。
加种类满足“刁钻”口味
众口难调,即使是30万册书,可能也无法满足中山读者的胃口。文学爱好者李枚建议,增加小众书籍的数量,既满足了部分读者“刁钻”的口味,也增加了中山书展的独特魅力。
扩大文化用品展一举两得
首届书展除了图书展销外,文化用品展也是一大亮点。不过市民们反映,比起书展,文化产品的种类有限,可增加供应量,增加特色文化产品,买完书再挑选文化产品,一举两得。
花絮:你拖箱子我跑“趟子”
昨日是书展闭幕日,有一位拖着大箱子的读者在买书的人群中特别扎眼。“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来了,前天也是拖着箱子来的。”收银台的工作人员说。记者获悉,刘先生在小榄从事锁具销售生意。“前天我买了40 多本书,先攒着,以后退休了也可以看!”
陆志辉家里藏书2000本左右,此次成了中山书展上的“常客”,昨日记者见到他时,他手里抱着10 多本书仍继续在选。“这是我第三次到书展了,每次都会淘10多本回家,一共买了40 多本啦!”陆志辉是生意人,看书兴趣广泛,他这次特意抽出时间来书展选书。
嗓子嘶哑坚持现场指挥
本届中山人多给书展的工作人员增加了不小压力。记者在现场见到中山博雅公司的副总经理李柳婷时,发现她声音已经沙哑,但仍在超负荷地工作着。
“现场的统筹和调配都由我负责,没办法,再累也要撑下去。”李柳婷笑着说,中山人民的阅读热情让人感动,再累也值得。
3000多元的连环画热销
负责连环画区销售的李翔表示,这次书展展出300多种连环画,购书者以中老年读者为主,其中以红色经典类和古典历史类最受欢迎。“买一套3000多元的彩图版《红楼梦》的人很多,其中还有个顾客一次性买了1万多元的连环画。”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7-30 记者禹媚、黄启艳 实习生:高倩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