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六十)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六十)


    2008年,当我徜徉在北京街头,那条铁狮子胡同,已经改名叫做张自忠路。在这条绿树成荫的旧式街道上,除了23号这个门牌之外,再也找不到孙中山行辕的任何痕迹。
    就在孙中山逝世一周年之后,就在这条街上,段祺瑞执政府卫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三·一八”惨案。他们竟然向和平请愿的学生开枪,制造了死亡四十七人,伤二百多人的惊天惨剧。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再一次表现出他们应有的社会良知,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蒋梦麟、王世杰、闻一多、梁启超、许士谦、高一涵、杨振声、凌叔华等纷纷谴责段祺瑞执政府。《语丝》、《国民新报》、《世界日报》、《清华周刊》、《晨报》、《现代评论》等报刊也加入声讨暴行的行列。邵飘萍主持的《京报》,大篇幅地连续发表消息和评论,广泛而深入地揭露惨案真相。
    孙中山逝世了,日月同悲,山河垂泪,举国哀痛。由于孙中山在全国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段祺瑞下令为孙中山举行国葬。
    根据孙中山希望像列宁那样保存遗体,葬于南京紫金山的遗愿,1925年3月12日,他的遗体先被移至协和医院进行防腐处理。19日,灵柩自协和医院移往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社稷坛拜殿安放,准备举行公祭。那天,前来向孙中山致哀的各界群众蜂拥而至,据史料记载,“由协和医院至中央公园几无一片隙地,总计约十二万余人,实为北京空前未有之盛举。”
    中央公园的大门、社稷坛石门、社稷坛拜殿门口都搭起了素雅的三彩牌楼。灵堂上扎了灵龛,灵龛内停放着孙中山的灵柩。灵龛的上方匾额为“有志竟成”,两旁侧联为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灵柩上覆以青天白日旗,灵柩前悬挂孙中山大幅遗像。
    从3月23日开始举行公祭,到4月1日下午,公祭处共收花圈七千余个,挽联五万九千余副,横条幅五百余件,唁电唁函不计其数,前往现场瞻仰孙中山遗容及签字留名的吊唁者达七十四万余人。其规模之盛大,礼仪之隆重,不仅自民国成立以来绝无仅有,就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钟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余,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两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孙中山先生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 “国父”之始。当时的台湾同胞感念孙中山先生不已,纷纷举行追悼会,台湾《民报》亦尊称孙中山先生为“国民之父”。1940年3月21日,国民党中常委会议一致决议,为表彰其“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之伟大事迹,通令全国,自同年4月1日起尊称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
    中央公园公祭结束后,经治丧处黄开文(民国大礼官)、许世英、李烈钧等人协商后,定于4月2日上午,11时举殡,将灵柩移至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塔内暂厝,等南京中山陵完工后再正式奉安。
    当日上午,北京各机关、团体、学校、商户挂半旗致哀。城中礼炮齐鸣,一派肃穆,三架飞机,绕空护送。参加送殡的群众,约三十余万人。从西直门一直送到碧云寺的就不下两万多人。行进中,他们高呼口号:“孙中山先生主义万岁!”“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军阀!”
    下午4时25分,灵柩抵达香山碧云寺,各院门早已经搭起牌楼,挂起挽联。在众多的挽联中,有两副写得十分贴切:一副是二重门牌楼的挽联:“空手创共和,生死不渝三主义;大名垂宇宙,英灵常耀两香山。”另一副是塔龛内的长联:“功高华盛顿,识遇马克思,行易知难,并有名言传海内;骨瘗紫金山,灵栖碧云寺,地维天柱,永留浩气在人间。”
    或许是冥冥之中有定数,孙中山的一生确实与“香山”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他生于南方的香山,他的灵柩则暂厝北方的香山。他以自己的生与死沟通了中国的天南地北。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7-30 作者:杨黎光



上一篇: 特写:10市民中就有1人逛书展
下一篇: 我市首个镇级档案馆黄圃档案馆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