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六十一)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六十一)

    今天的中国是行走在“中山路”上的,不管是在南京的紫金山,还是北京的香山,他的英灵一定会看到今天的一切。
    1929年5月22日,孙中山的遗体换入美式铜棺南下紫金山中山陵奉安之后,换下的楠木棺及衣物等重新封入碧云寺金刚宝塔,作为孙中山的衣冠冢。在碧云寺金刚宝塔上,有一株九龙柏,其下有碑以志旧事:“民国初年,孙中山至此,见该树濒于枯萎,曾亲手清理积石,扶植此柏。1929年移灵前,孔祥熙再见此柏已是青翠茂盛,特撰写‘总理亲手扶植塔顶侧柏记’以示纪念。”从此,一南一北,孙中山有了两处安放魂灵的家园。


    近代以来,在许多政治、文化人物努力改变专制政体,进行全民思想启蒙的同时,为数众多的商人和实业家也在为民族的现代化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商业救国”和“实业救国”,是中国进步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色。
    1925年,作为革命者的孙中山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但是,他曾经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现代化事业并没有就此终止,“中山路”还在不断向前延伸。举国上下,大江南北,到处活跃着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继续为这个民族的繁荣富强坚持不懈地奋斗着,这其中,也包括许多香山籍的商人和实业家。
    在今天的中山市,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漫步在孙文西路上,你会发现一幢古老的西式建筑,它就是香山商会旧址,现在的中山商业文化博物馆。迈进那扇临街的大门,一步就跨进了从清末到民国,香山实业家们所走过的那段凝重的历史,街上的喧嚣也顿时被抛到身后远去了。
    正对着博物馆大门的,是围成弧形的五尊人物塑像,他们分别是著名买办实业家、曾以《盛世危言》影响了一代中国精英的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著名买办实业家、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唐廷枢,著名买办实业家、有“茶王”和“地产大王”之称的徐润,四大百货公司中先施和永安公司的创始人马应彪、郭乐。
    马应彪的先施公司、郭乐的永安公司、蔡昌的大新公司、李敏周的新新公司,这四大公司共同开创了中国民族百货业的先河。郭乐则更进一步,在创办永安百货之后,他又涉足民族纺织业,成了颇具影响的实业家。
    郭乐,1874年生于香山,幼时家境贫寒,父亲靠务农为生。1892年,因家乡遭受水灾,十八岁的郭乐跟随许多同乡一起到澳大利亚的悉尼谋生,先后做过雇工、小贩和店员。1897年,他和几个同乡共同集资一千四百澳元,盘进一家侨商果栏(鲜果店),改名“永安果栏”,郭乐任经理。“永安”,这个在日后闻名全国商界的老字号,就这样出现了。
    在海外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郭乐开始逐渐将经营重心向国内转移。1907年,他在香港设立了永安百货公司(并附设银业部)。
    1913年,郭乐着手筹建上海永安百货公司。1918年9月,新建的永安公司大楼在上海南京路落成开业,以经营“环球百货”为主,兼营旅馆、酒楼、茶室、舞厅、游乐场、银业部等。到1936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前,永安百货公司盈利共达港币二千三百九十六万元,资本利润率平均每年达百分之五十点四,十九年的盈利近于原始资本的十倍。
    1920年,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开业两年后,郭乐发起招股筹办上海永安纱厂,这是郭氏企业由商业经销转向工业生产的开端。1922年9月,永安纱厂正式投产,郭乐自任董事长和总监督。永安纱厂开工时,正值民族纺织业的萧条期,若干同业在外国资本,特别是日本资本的打压下被迫停工、出让。由于永安企业资金雄厚,有联号支持,以及设备新、效率高等优势,提高了竞争力,不仅维持了局面,而且变危机为机遇,于1925年初以低价收购了设备较好的大中华纱厂,更名为永安二厂。此后,他又同样以收购、合股的方式办起了永安三厂、四厂,发展成为上海第二大纺织企业,生产规模仅次于当时的行业老大、荣氏家族的申新纺织公司。
    上海永安公司和上海永安纱厂齐头并进,使郭乐经营的永安企业渐渐进入了鼎盛期。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7-31 作者:杨黎光



上一篇: 首届中山书展圆满落幕
下一篇: 书展:将市场潜力转变为市场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