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1953:新中国,和平建设的第一个 “五年”
1945年,抗日战争以惨胜告终。正当这个国家急需平复战争创伤,恢复元气的时候,内战爆发。蒋介石政府腐败无能,以致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退居台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伴随着他们矫健的步伐,中华民族从此迈入了新的历史纪元。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了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为先进的工业国”再次成为奋斗目标。
1945年,抗日战争终于胜利结束了。不过,这却是让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惨胜,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抗战的头三年,蒋介石需要民间资本的帮助,政府方面对工商界人士笑脸相迎,做了许多承诺,目的就是要让他们留在后方。随着战局渐渐稳定,特别是在来自美国的外援越来越多之后,这个政府的脸色开始变了。政策开始收紧,实行计划经济,官办国营企业与民争利。而那些政府官员更是恶习不改,又伸出贪婪之手,对其统治下的民营企业巧取豪夺。
范旭东等跟随政府内迁的民族实业家在抗战的八年里忍辱负重、惨淡经营,好不容易盼来了胜利之日。可是,他们所感受到的不是重整河山的欣喜,而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寒意。
“八·一五”日本宣布投降之后,范旭东等实业家为复厂复工到处寻求贷款,却一直受到冷遇。当时正在美国购置机器设备的侯德榜发回报告说,需要资金共计一千四百万美元,对方同意分期付款,条件是要由中国银行出面担保。为了得到这批机器设备,范旭东只好去找中国银行董事长宋子文。最初,宋子文以政府花销项目太多,无力担保为理由予以拒绝。10月4日,范旭东突发急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由于国民党当局腐败无能,迟迟不能组织恢复生产、战后重建,抗战后的中国经济又一次陷入危机。
正当国家急需平复战争创伤,休养生息,重获元气的时候,内战爆发。1948年,中国出现了失控的通货膨胀;到1949年,国民政府的货币体系彻底崩溃。
早在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禁止白银流通,发行纸币(法币)之后,就已经出现了轻度的通货膨胀。抗战期间,由于法币发行量大增,致使物价飞涨,币值更是一落千丈。到1948年8月,法币流通量已达到六百四十万亿元,为抗战前1937年6月时的四十五万倍,法币的信用完全破产。
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再次进行所谓“币制改革”,发行二十亿金圆券,限期以金圆券一比三百万的比价兑换法币。此项政策一出,中国民主同盟发言人于十天后即发表谈话,予以痛斥:
蒋介石政府此次突然宣布“改革币制”,发行金圆券,这完全是由于它在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已陷于穷途末路之际,为了挽救其整个崩溃而采取的一种垂死挣扎。蒋政府军事上之节节溃败,引起其财政经济之急趋崩溃。今年一月至八月,物价由抗战前十三万倍陡涨至八百万倍,几天前才发过五百万元之大钞但仍不能济内战财政之急需。此次之所谓“改革币制”,实际就等于发行了三亿元单位的大钞,比原来的大钞增加了六十倍。……欲求物价稳定,无异痴人说梦。若再加上一般豪门争相囤积物资逃避等因素,我们敢断言,在不久之将来,今日之“金圆券”势必成为昨日之法币。
正如中国民主同盟发言人所断言的,由于没有其他物资做准备,再加上国民政府统治的区域日益缩小,财政赤字持续增长,金圆券的币值迅速下降。仅到同年11月10日,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金圆券的发行量已经突破二十亿元的限额。此后,金圆券的发行量就像洪水决堤,全无限量地汹涌而出。11月底已超过三十亿元,12月超过八十亿元,到1949年4月又超过一千九百亿元,到5月18日,金圆券发行总额已达到九万八千零四十一亿元。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内,金圆券几乎成为废纸。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8-13 作者:杨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