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首届中山书展的主办方、承办方、市出版物发行业协会、市镇图书馆、教育界、资深读者等相关代表举行了书展总结会。
首届中山书展7月25 日至29日举行,中山市民的阅读热情集体井喷,5天来超20 万人次涌入展馆。首届中山书展虽已落幕,可留给我们的反思才刚刚开始。书展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书展还将一届届地举办下去吗?未来应该怎么走?围绕着这些问题,与会代表畅所欲言。会上,作为首届中山书展的主办方,中山日报报业集团确定:"第二届中山书展将于明年7月举行。"
经验回顾:首届书展是一种探索
参加书展总结座谈会的与会人士纷纷发言说,作为首次举办的大型书展,中山书展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一次关于图书市场的实际调查,更在于它进行了适合中山的书展模式的有益探索。
卖书的同时也卖服务
市文广新局局长郑集思将书展的成功经验概括为四条:“一是展前准备充分,各项服务配套十分专业;二是策展、组展井然有序,各项活动安排科学;三是内容丰富;四是做到了文明、安全、有序。”
市教育局德体艺科科长廖诚则把中山书展的模式概括为四个“度”,一是广度,这次中山书展的宣传声势浩大;二是热度,人山人海,许多人都是“空手而来,满载而归”;三是角度,不同的消费群体需要不同,做深度调研非常重要,这决定了第二届书展在人群、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壮大;四是效度,经典阅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中山书展营造的文化氛围对于塑造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崔相伟发言说,中山第一次书展,图书馆的领导非常重视。购买了400多册书,1.1万多元的款项。小榄宣传文化中心的梁彩琴表示,书展期间她带队到书展为三个农家书屋采购了近1万册图书,质量也比较满意,“书展在卖书的同时也卖服务”。镇区在图书采购这一块来说,中山书展的出现是一个曙光,书展里面有很多套餐,有些镇区条件允许的可以选择一些做馆藏,至少能够保证是正版书籍。对于条件不太好的地区,可以选择两万块的那种套餐。
是卖场更是文化盛会
作为资深读者的代表,楚风认为,书展举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市民得到了文化方面的满足感,书展放在暑假这个时段很好,因为暑假就是放松和娱乐的机会。方炳焯指出,举办书展的初衷,就是为打造成一个集学习、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读书嘉年华,而不是单纯的超级大卖场。为此,主办方特意推出了签售、讲座、选秀、漫画设计等系列活动,让读者在购书之余,还能参与各种文化活动。
书展热了的同时书店是否遇冷?中山书城的副总经理廖剑涛表示,现在看来影响并不大,去书店买书的读者群基本已成形,而此次书展则吸引了不少平常较少去书店买书的人群,进一步拓展了中山的读者群,释放了市民的图书购买力。从长远来看,将进一步刺激市民的阅读热情,反而会给书店带来一些好处。郑集思则认为,书展是中山人文明风貌的体现,相当于一个文化风向标,展现了中山人热爱阅读的风尚。
下届展望
走过了20载风雨的香港书展,今年吸引的读者多达90余万人次,占香港总人口的12%以上,人均购书400 多港元,超过七成读者参加了3 届以上书展--香港书展的的确确是全民参与的一次阅读嘉年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会上记者获悉,第二届中山书展将与中山市民相约明年7月,如何在向香港书展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走出适合中山的路,将书展一届届办下去,办成中山人的文化嘉年华,成了与会人员关注的焦点。
第二届书展要办得更具中山特色
建议一:便利读者放第一位
读者楚风曾参加过香港书展。香港的书展从一下地铁开始就贴满了广告画和招贴画,不需要问路,只要跟着人流走,就能到会场,“本来担心进香港书展会非常难找书,可是我们持门票进去,检票员一看到我们是大陆来的,很快就放我们进去,会场里面也非常宽敞,感觉很舒服。”楚风提出,在媒体朋友的报道里描绘一个老年人拿着十多本书在排队,本意是想表达老年人守纪律排队,但主办方其实可以提供购物篮,将便利读者放在第一位。此外,场内场外都排起了长龙,说明下届书展需在疏导人流方面下大功夫。
香港书展上许多小细节也常常是内地书展所忽略的,比如购书速递服务;车船地铁延长运营时间;儿童优惠票价;不同时段入场不同票价;团体票优惠;提供超级书迷证,书展期间无限次入场;提供口罩和酒精洗手液;还有印刷了上百万份的书展地图,详细标明会场地形和每个活动时间、地点、嘉宾等。
建议二:多引进专业书小众书
“我女儿去逛书展后告诉我,书展相当于把一个大型书店搬到了体育馆。”楚风认为,书展应该是书店的有力补充和拓展,而不是成为书店的复制品。廖诚指出,我市现有两万多的教师群体,这批人的文化消费需求量很大,现在的教师除了基本的本体性知识架构之外,还要涉猎其他边缘学科。以前相当多的学校要到广州书城买书,能否让他们不用跑到广州,在家门口就能买到需要的书、一些边缘学科的书?
郑集思说,书展要尽量多考虑一些小众群体,多推出一些小众书,做好小众,加起来便形成了大众读者群体。
建议三:进一步提高文化内涵
“功夫在展外!”郑集思提出,要做好书展外的功夫,包括配套服务、展览、签售、讲座等,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以推动文化名城建设,配合广东打造“文化强省”的政策。中山书城的廖剑涛也表示,下一届书展需要在进一步提高文化层次和内涵上下功夫,可以配合书展搞一些音乐鉴赏会之类,也可请来民乐表演家现场演奏。他还提出,书展主办方可以邀请市博物馆、档案馆等来设专柜现场展览,以提高书展的文化品位,增加书展的中山特色。
建议四:以书展促行业发展
中山具有多大的图书市场?市新华书店的董事长李昶恒表示,首届中山书展的成功显示,我们显然低估了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可以考虑一年之中在寒暑假两次举行大型的阅读活动,以拉动书市的繁荣兴旺。廖诚补充说,教育局提出学校图书馆每个学生人均享有图书量达 25本,如果每三年更新一次的话,我市300 多所学校一次就需补充1025万本书。
“既然我们有如此广阔的图书市场,就应该积极和农家书屋、学校图书馆等有效沟通,希望能通过书展来保护和提升本地图书发行业。”郑集思总结说,中山的图书团购单位特别多,可市场份额却往往被外市的书店所占领,因为根据现有政策,团购招标要求书店服务五家或以上市一级图书馆,我市几乎没有书店符合这一要求。“书店一定要重视投标。”郑集思呼吁说,我市的农家书屋、学校图书馆往往爱到广州等地订书,却不知书籍一定要精心选购才能符合要求,中山书展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现场选购的机会,再举办的话,需注重团购,提前争取订单,通过书展来促进我市图书行业向文化产业的方向发展。
网友声音:书展受关注也有批评声
书展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其中也不乏批评的声音,一个网名为哈哈冷笑的网友在天涯社区发表了一个帖子,较为尖锐地提出了中山书展尚需改进的几个方面,主办方觉得这些意见虽不乏偏颇之处,但也表示了读者希望将中山书展办得更好的愿望,对下届书展的成功举办具有一定的警醒作用。现摘录如下:
先说书展场地。我原以为中山的首个书展,该选个较大的场地,例如新近投入使用、常年空旷的博览中心。结果是这次书展竟在狭窄的只有一个篮球场大小的体育馆(不是体育场)举行。场外的广告用地不但面积与其差不多,且占尽了入场通道的优势。
次之,看下参展商家。我们中山这次书展的参展商却没一家出版社参展;不但全国有代表性的出版社没有一家现身,连广东省本土的出版社,如花城、南方、海天等,也无一参加。
再看一下展出书刊。这次书展的最多参展物是学生专用读物,我统计了一下约占了三分之一强。我因此颇怀疑本次书展是市民书展,还是学生读物展?本次书展除了学生读物,另一大项竞是折价旧书,约占了一大半。将古旧图书打折向读者卖售是好事,但占了一大半的数量却怎么都让人心中不是滋味。毕竟,书展是为了展览新书,而不是折价售卖古旧。
再看一下参观人员构成。一个书展理应面向普通市民,但若大多数是学生又如何担当得起"中山书展"这四个字?谁都知道,学生的目标和要求都是读书考试--这在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书展的性质和档次决定了它不应以学生为主要对象。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8-13 记者:禹媚 实习生:高倩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