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七十)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七十)


    2006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获全票通过。
    今天,我们站在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期间,回顾新中国建立之初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或许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近六十年来我国对发展路径的不断选择与探索,以及由此产生的沧桑巨变。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7月由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历时四年,数易其稿。中国人在彷徨、摸索、修正的过程中,艰难地开始了为实现 “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而努力奋斗的新旅程。
    1953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1956年 7月13日,从总装配线上开出了第一辆国产的“解放”牌汽车。此外,在苏联援建的一百五十六个建设项目中,到1957年底,有一百三十五个已施工建设,有六十八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我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一千二百四十一亿元,比1952年增长百分之六十七点八。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三。
    “一五”计划的成绩是巨大的,是从1953年至1980年的五个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它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面对这一系列让人惊喜的新局面,中共中央最高决策层同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1956年2月8日,周恩来在国务院第二十四次全体会议上大声疾呼:“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领导者的头脑发热了的,用冷水洗洗,可能会清醒一些。各部专业会议提的计划数字都很大,请大家注意实事求是。”
    1956年8月30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预备会议上,做《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的讲话,激情洋溢,侃侃而谈:“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球籍!”从此,“大跃进”、“超英赶美”渐成为主导经济建设的最高思想与国策。
    受东西方列强欺凌与歧视的百年屈辱,与一个古老民族的传统性骄傲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产生出了一种狂热的理想主义豪情。
    1956年11月12日,时逢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之际,毛泽东发表《纪念孙中山先生》,满怀喜悦地以“一五”期间的建设成就,告慰这位革命先行者的在天之灵:
    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然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集中财力、物力扩大工业规模,这些企业将全部利润上缴国家,固定资产折旧率很低、更新很慢,当它们把相当于国家投资十几倍、数十倍的利润上缴国家的同时,却没有权利与能力更新改造自己,以致迅速地衰老了。特别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下,对经济体制认识上的僵化,使我国在1956年、1965 年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多次与改革机遇失之交臂。
    令人欣慰的是,1978年启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终于使中国抛弃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重新尊重经济规律,使国民经济获得了异常迅猛的、健康的发展。从而也实现了毛泽东在1956年做出的预言:“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8-18 作者:杨黎光



上一篇: 听出海风和咸水的“味道”——《咸水谣》欣赏有感
下一篇: 电影《雨打芭蕉》媒体见面会在中山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