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广州、台北、武汉、厦门、南京、青岛、中山……你能想到这些城市之间的共同之处吗?如果你看过杨黎光先生所著的长篇思辨体报告文学《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你就会发现,在这些不同位置、不同发展模式,甚至不同政治模式的城市之间有一个奇妙的共同体,那就是这些城市都有它自己的“中山路”,而且这些以“中山路”所命名的街道,几乎都是这个城市最繁华的核心,“既向人们展现了那座城市今天的风貌,也映射着它过去的历史。”
这看上去好像是一种奇妙的“姻缘”,似乎是这些城市不约而同地“碰巧”地选用了这一个名称,但细细品来,貌似偶然性的背后却是历史的必然——那就是所有国人对孙中山的纪念与缅怀,对孙中山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富民强国、振兴中华之路的传承与创新。我想,这也是杨黎光先生所要传达给读者的最重要的信息吧。
是的,换一个角度来观照历史,换一个维度来解读历史,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走进历史,更生动、真切地感受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甚至改变历史进程的人和事,通过杨黎光先生理性而又生动,细腻而又真实的笔端,中国近代史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
作为一名中山人,我从这幅历史的画卷里看到什么?作为一名新中山人,我通过这种独特的观照历史的方式读到了什么?
首先,它给了我一种启示。阅读《中山路》是对中国近代史的一次全新梳理,一次再认识。杨黎光先生以“中山路”为线索,通过重访位于各地的中山路,将这段历史中的重要事件、重要地点、重要节点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联结起来,将我们原本熟悉的历史用一种更人性化、更具化的方式重述。在这之中,我们既有重读旧史的亲切感、熟悉感,又有解构历史的新鲜感和茅塞顿开的成就感。因此,毫无疑问的,《中山路》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阅读历史的全新角度,通过这种重新阅读,我们能从原本显得毫无生气、遥远的历史中得到更多启示。
其次,它给了我一种自豪感。作为一名中山人,光是看到《中山路》这个名字,就已经觉得十分亲切和自豪,而通过进一步的阅读,这种感觉就会愈来愈强烈。虽然书名为《中山路》,但杨黎光先生的书写却并不仅限于“中山路”,也不仅限于孙中山。他对近代以来,香山(中山)之所以得“中西风气之先”进行了分析,亦谈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山经济社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这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孙中山,更进一步了解了香山(中山)历史上风起云涌、灿若星河的名人群,及他们为中华民族实现富强民主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在这之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中山这片小小的土地曾经创下了多少奇迹,开创了多少“全国第一”,更深刻体会到作为中西文化的碰撞点、融会点,中山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甚至世界文明所作出的特殊贡献。无论是以上提到的哪一点,都足以让我们深感自豪,都足以让每一个中山人为自己身为这城市的一部分而骄傲。
第三,它给我一种使命感。阅读《中山路》,与身为中山人自豪感所对应的,是身为伟人故里一分子的深重责任感、使命感。观照历史的最终目的,是照见未来。杨黎光先生对“中山路”的叙述不仅仅在于对历史的解读,触摸他的文字,跟随着他走进时空的隧道,行走在那些曾经交织着新旧势力格斗、流血、妥协、探索、反抗的地方,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作者对比新旧社会时的那种感慨与欣慰,“令孙中山魂牵梦萦的中国现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前面”,亦更能体会到作者在这之中深切的期许,“我们更需要在‘中山路’上发现历史的脚印,检视国家的变迁和发展,思索民族的走向与未来”。作为一名中山人,一名新中山人,《中山路》既是激励,更是鞭策——灿烂如斯、辉煌如斯,如何承接历史,走好“中山路”,不断为它注入新的内涵,是我们这一代中山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8-23 作者:罗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