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条隐喻的“中山路”为线索,穿越百年历史风云;既是一次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寻根之旅,亦是一次与全国中山路的亲密接触……在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献礼图书纷至沓来,其中不乏全景式反映中国特色的复兴之路的篇章。作为为建国六十周年而创作的专著,《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以下简称《中山路》)出版后,在国内文学界引起轰动。
《中山路》约21万字,由中山市委宣传部策划、中山日报报业集团组织实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杨黎光创作。“既有向祖国献礼的时效性价值,还具有重塑中山路的里程碑式意义。”在北京召开的《中山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对其高度评价。
两位诗人的合璧之作
这部优秀作品的诞生,源于两位“诗人”的灵感碰撞。
“香山:一百多年前中国从大陆经济大陆文化走向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缩影,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封闭经济封闭文化走向开放经济开放文化的窗口”。这是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诗人丘树宏10年前开始在自己的名片背后一直保留的两句话。
香山地区泛指今天的中山、珠海、澳门等。由于特殊的毗邻港澳的地缘和海外华侨众多的人缘条件,香山“开风气之先”,人文精神高扬,产生了孙中山、容闳、郑观应、杨匏安等一批近代先进潮流的杰出人物。从1999年初任职珠海市香洲区委书记开始,丘树宏就注意到了八百多年以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香山人文。长期研究、宣传香山人文的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提炼出香山人文的精髓所在,并写出了散文《走进百年珠海》、《香山梦寻》、《珠海与“大香山”》和论文《广东建设文化大省断想》(建设文化大省与百年“香山人文”)等在各大媒体发表。不知是人生的巧合呢,还是命运使然,2004年初,丘树宏被广东省委派到了中山市任职。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我的香山缘和名片上的那两句话,也就名正言顺地回到她的原点了”。在丘树宏看来,“香山的人文,不仅仅孕育了中山、珠海、澳门等地区的历史,她还孕育了中国的近代史,甚至还可以这样说,中国的近代史始于广东,广东的近代史始于香山。由此可见,香山人文不仅仅属于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她还是中华文明的延伸和升华。”
2007年11月,丘树宏与岭南美术出版社徐南铁社长在 “孙中山纪念周”上交谈中碰撞、萌生了“中山路”的创作计划——中山路既是抽象的也是具象的,在全国有187条以中山命名的路,而抽象的“中山路”是指孙中山先生一生的革命理想。不久,在丘树宏的策划下,由中山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山日报报业集团、中山广播电视台承办的纪念孙中山诞辰141周年的专题片及专著《中山路》拍摄创作启动仪式就在中山市孙中山纪念堂前举行。丘树宏为此还专门写了一首诗《中山路》,他在诗中是这样咏叹中山路的:
你是城市的血脉哟,你是中国的记忆。你是城市的家谱哟,你是中国的传奇。你是城市的追求哟,你是中国的意志。你是城市的向往哟,你是中国的期冀。
丘树宏表示,作为中山打造文化名城的一部精品,《中山路》是一次寻踪之旅,寻踪有两重涵义:“一是寻找散落于全国的中山路,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寻找根源。”
2008年4月27日,丘树宏与涉足小说、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电影剧本、电视剧本等多个创作领域的文坛 “多面手”、深圳市作协副主席、深圳晚报总编辑杨黎光见面,两人很快便对该书的思路有了一致认同:写作从中山起步,落脚也必须在中山。因此,《中山路》这架“飞机”在中山起飞了,飞向了北京、上海、天津、武汉、长沙、青岛、杭州、芜湖、南京、南宁、福州、海口、厦门等众多城市。
7月,杨黎光决定接下《中山路》这个创作工程,相关专家对该书提纲进行多次讨论后,正式进入了创作。两位“诗人”珠联璧合、惺惺相惜,经过近一年的充满诗性思考、诗意策划、诗心写作的集体创作的过程,这部以“中山路”为线索,追寻我国现代化历史脚印的书稿终于在2008年底面世了。
这是一本充满诗意和诗思的报告文学作品。杨黎光所叙述的对象充满了诗意的对象,他面对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奋发图强的世纪图景,这本身就是一首壮丽的史诗。当一个作家以满腔的热情去面对这一史诗性的宏大图景时,又怎么不会有浓郁的诗意在胸中荡漾?杨黎光是将诗人丘树宏《中山路》这首诗的诗意深化和发展了,并将一首抒情诗转换成一首叙事诗和史诗。同时,从报告文学写作的角度说,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也充满了诗思的智慧,诗思表现在作者对历史资料的重新处理上。杨黎光找到了一个巧妙的构思,他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与中山路联结起来,将我们回顾历史的目光聚焦在一条道路上。
“近8个月的采访写作,是我对中山市、对香山人文的认识与发现,也是对中山人的认识与发现。”杨黎光在《中山路》的后记中这样说道。
“中山路属于中山也属于全国”
《中山路》是一部思想深刻的书,也是一部很可读的书。
全书共十二章节,引子和尾声,都以中山视角出现。采用的是“大历史”的写法,跨度很大,从《1514:两个世界的捷径与歧途》开始谈起,选择了12个历史上留下深刻印痕的年份,以那一年发生的重大的事件贯穿整个章节。
不少读者反映称,读完全书,感觉到作者是在领着他们一起寻根。通过每一个年代的阐述,读者也就一步一步找到了那些留在历史图景上的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足迹。
国内不少作家对该书亦不惜溢美之词,“对现代化的思索、探寻充分展现思想的崇高之美、理性的深沉之美、思辨的智慧之美。”
作者杨黎光则对“中山路”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中山路是属于中山的,也是属于全国的;中山路既是历史给今天留下的见证,也是为未来作出的启示。”他认为,今天,在经历了三十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之后,我们更加需要在“中山路”上发现历史的脚印,检视国家的变迁和发展,思索未来的走向。
《中山路》是对祖国的献礼
今年7月12日,《中山路》研讨会在北京现代文学馆召开。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张锲,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以及其他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作品的内涵及创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认为,《中山路》反映的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革命之路,而且是中国近现代的发展之路。作为一部为建国六十周年而创作的专著,《中山路》既有向祖国献礼的时效性价值,还具有重塑“中山路”的里程碑式意义。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张锲评价说,《中山路》将家事、国事、中国革命及个人命运融入到复杂的革命历史中去了,重要的是还带入了自己的理性思考,这在报告文学的写法中是一个创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认为,《中山路》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可以说是“四两拨千斤”,以“中山路”这样一个载体,来回顾、探讨中国现代化之路。足见创作者的巧妙构思和独特用心。
《中山路》也是广东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的一个项目。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雄专门为此书作序,他在序言中指出,“中山路”现象并非偶然。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对前途的懵懂与迷茫,对救国的争论与探索,对强国的渴求与实践。这些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山路,其修筑的年代虽然不同,但它们有着一样的主题和内涵,都是为了永久的记忆和深切的怀念,都是把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品格及开创的事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8-23 作者:钟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