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人们常说,昨天的新闻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其实,昨天的历史同样可以成为今天的新闻。新闻史不仅是新闻自身变化发展的历史,同样是社会变迁、受众成长的历史见证。
早在清光绪24年(公元1908年),便由邑人郑彼岸等创办了第一份现代报刊--《香山旬报》,揭开了中山百年报业史的序幕。此后数十年间,各类报刊层出不穷,如《铁城报》、《中山大公报》、《仁言报》等,不下数十种,基本上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中山这片土地上宣扬着各自的主张。
今天是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成立3 周年、《中山日报》复刊17 周年、《中山商报》创刊5 周年的特别日子,此时此刻,让我们拂去历史尘埃,中山报业史的进程历历在目:100年前,中山报人在为推翻封建帝制、鼓吹革命而奋笔疾书;50 年来,中山报人在为传播新知识、建设新中国而艰苦奋斗,他们面对重重困难毫无畏惧,为了心中的理想执着奋斗,将新闻的火种传播至今。
春去秋来,又一个甲子轮回。纵观60 年来的中山报业发展史,无论是60年前《中山民国日报》、《建中日报》、《开明报》的“三足鼎立”,还是今天多家省市媒体的 “多国演义”。改变的是报纸的名字,不变的是报人一以贯之、坚持不懈的新闻理想与追求。
民国报界“三足鼎立”
1949年1月1日,元旦,星期六。
当天的《开明报》与往常有着明显的不同,所有版面均以红字排版,各类大小不一的“恭贺新禧”告白充斥着报纸的大量版面,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节日喜庆气氛。在第5版的《建国卅八年元旦特刊》中,分别刊登了中山县县长孙乾、县参议会议长郑道实等政界要人的新年献词,期待“国运更新”,号召全县人民“新年要有新希望”。
这一年,中山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中山民国日报》,其次是《建中日报》,《开明报》只能忝居最末。三者中,《中山民国日报》是国民党县党部机关报,《建中日报》则是由国民党县党部执委主办,只有《开明报》属于民办。
“《建中日报》和《中山民国日报》有权有势,下面各级机构都必须订阅,因此发行量大。《开明报》就不行。”杨荫清当年是《建中日报》的一名见习记者,领着每月120斤米的薪水,整天都奔波在石岐的大街小巷中跑突发新闻。
“《开明报》社址就在牛角巷口,《建中日报》社址则在孙文中路新华书店的隔壁。”如今的杨荫清已是耄耋老人,但回忆起往事却异常清晰。“报社的正式记者平时都被报社派驻各个警察局,因为那里社会新闻最多。而见习记者则相对机动,除采访外,还要校对,与工人一起排活字,经常干到凌晨两三点才能休息。”尽管工作辛苦,收入也只有正式记者的一半,杨荫清却乐在其中。“《建中日报》的记者被人们称为‘无冕的皇帝’,出入都佩戴着报社的铜章,社会地位很高。”
在《建中日报》工作期间,有一件事情让杨荫清记忆尤深。当年,国民党保安和警察在围剿山区游击队时,打死了一名游击队小队长,从他身上搜出一张字条,字条上书“收到岐关车路行车公司月费两千元”等字样。《建中日报》在报道此事时,借题发挥,给岐关车路公司扣上了“资助共产党”的帽子。报道一出,立即对有诸多国民党要人参股的岐关车路公司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方高层前来报社交涉,听说是以免收新闻纸运费为条件,要求对此不再进行报道”。看到一向标榜“主持正义,反对大资本家,向豪门开火”的《建中日报》最后却与抨击对象达成了妥协,令杨荫清感到颇不是滋味。“归根结底,《建中日报》也是大资本家办的报纸,所以此事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与《中山民国日报》、《建中日报》不同,《开明报》尽管影响力稍弱,却更具民主进步色彩。关于该报,还有着一段堪称中山版“潜伏”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开明报》本是地方豪绅为了扶植地方势力,对抗由县政府主办的《建中日报》而创办的,后来却由于经营不善,难以为继。当时的县政府建设科科长赵约文(中共地下党员)与社会科科长苏翰彦(民盟中山地方组织筹建人)看到这一情况,立即以县政府需要掌握舆论机关为由,建议县长孙乾接管该报。获得孙乾同意后,两人立即安排了共产党员李思明、王伟彤,盟员郑沧徽、刘清勋进入该报担任记者或编辑,后来又将在《建中日报》任职的陈宏文(盟员)转到该报担任总编,郑沧徽后来还担任了社长。
这样,《开明报》便基本掌握在中共地下组织手中。而在《建中日报》里,也有中共党员、盟员“潜伏”其中。中山三大报纸,国民党真正控制的只有一个《中山民国日报》。
1949年9月1日,在郑沧徽的带领下,开明报社工作人员一行16人来到县图书馆门前拍照留念,度过了他们最后的一个记者节。1949年10月29日,中山解放前夕,《开明报》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在此前不久,《中山民国日报》已告停刊。
唯一例外的是《建中日报》,在中山解放后仍旧出版了半年左右的时间,才在石岐军管会勒令下宣告解散。
解放初期激情燃烧
解放后的中山除利用《建中日报》等旧报纸开展宣传外,还迫切地需要一份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报纸。
1949年11月29日,中共珠江地委在石岐创办了《珠江人民报》(后改名为《珠江农民报》),面向佛山、江门、中山等地发行。1952年11月底,《珠江农民报》被合并入《粤中农民报》,转移到江门出版。此后,中山进入了一段长达3年多的"无报"时期。
中山自古以农立县。解放后,随着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化等运动的开展,中山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为了顺应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山县委于1956年3月22 日创办了县委机关报《中山农民报》。
由于定位明确,信息丰富,《中山农民报》甫一出版便受到了全县干部和农民的热烈欢迎,各乡镇和合作社纷纷订阅,不少地方还建立了专门的读报队伍,组织社员在劳作之余读报、交流,向社员传播各种文化信息与农业生产技术知识,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
“因为内容贴近生活,读者十分欢迎。很多群众、通讯员也踊跃投稿。”1956年,李文光被县政府从县文化馆抽调出来,成为《中山农民报》的一名编辑。他说,《中山农民报》创办之初,办报人员仅有6人。因为人手紧缺,报社编辑往往需要“一专多能”,除了承担编辑工作,还要身兼校对、采访、电版、摄影等任务,“有时工人来不及排活字版,还得自己亲自上场干。”由于记者很多时候要下乡采访,又没有交通工具,时常来不及回报社写稿。在这种情况下,电话便成为记者们最为常见的传稿工具,而编辑在这时又充当起了速记员的角色。
“编辑一般下午五六点钟就要定版,然后送稿去印刷厂排版,反复校对,确认无误后才走。”而下班的时候往往已经是凌晨1 时左右。“没有一天是在晚上12点前睡觉。天天都要上班,很辛苦。就连看一场苏联电影也要偷偷地去,看完后还要回来继续奋斗。”
尽管工作十分辛苦,但是在李文光的记忆中,那却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报社里大多数记者、编辑都是二十出头的热血青年,充满着对新社会的憧憬与向往,浑身满是建设的干劲。“当时人的思想很单纯,只想着如何为新中国多做一些工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山农民报》的发行量和城乡影响力不断扩大。1957年7月1日,《中山农民报》更名为《中山报》,1 年后改名为《中山日报》,1959年8月1日,再度恢复《中山报》原名。期间,报纸从最初的三日刊,发展成为日报,1961年的日发行量曾达到历史最高的2万多份。
从1957 年开始,《中山农民报》、《中山报》、《中山日报》先后经受住了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始终坚持出报。对“大跃进”期间甚嚣尘上的“浮夸风”现象,也能够实事求是,予以较为客观的报道。
然而,从1959 年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却彻底改写了《中山报》的命运。由于纸张供应紧张,从1960 年下半年开始,《中山报》被迫先后使用牛皮纸、蓝色包装纸等各种纸张进行印刷,勉力维持每日出报。由于效果和质量不好,群众对此有很大的意见。到了1961年2月16日,《中山报》在出版了1038期后,无奈停刊。
多家媒体演义新闻大战
《中山报》停刊后,中山的报业史进入了一段长达31年的“真空期”。
在这期间,尽管陆续出现过《石岐报》、《红石岐》、《香山报》、《岐江文艺》等多种报刊,但发行量和影响力都不大,真正意义上的县市级报纸并没有出现。
这段时期,值得一提的是1969 年春创办的《中山通讯》,它是一份中共中山县委主办的内部刊物,每月不定期出版,主要报道宣传全县工农商各条战线的先进事例与典型,推广和普及文化知识与工农生产技术知识等,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县委机关报的作用,并持续出版至1980年秋停止。
1992年8月28日,中共中山市委创办了机关报《中山报》,后改名为《中山日报》,揭开了中山报人参与珠三角乃至全国现代报业竞争的序幕。复刊17 年来,《中山日报》从最初的周二刊、对开四版,逐步发展成为如今的对开16版、发行量近10 万份的完全日报,是我市政治、经济、文化宣传的权威主流阵地,不仅成为全省、全国乃至海内外都颇具影响力的地市级媒体,还是内地唯一能够进入台湾地区的党报。如今中山日报报业集团麾下已经拥有《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等媒体,报纸的形态也拓展为纸媒与网络媒体并轨,纸媒、数字报纸、手机报并行的格局。
进入21世纪后,《南方都市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省级媒体的先后加入,中山的报业竞争格局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春去秋来,又一个甲子轮回。纵观60年来的中山报业发展史,无论是60年前《中山民国日报》、《建中日报》、《开明报》的“三足鼎立”,还是今天多家省市媒体的“多国演义”。改变的是报纸的名字,不变的是报人一以贯之、坚持不懈的新闻理想与追求。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