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山:自行车曾经是身份的象征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见证中山:自行车曾经是身份的象征

核心提示

    穿过62 年的记忆长廊,石岐区94 岁老人傅汉祥眉头一皱,浅浅地笑了笑。他想起了行医时,艰难申购的那辆在现在看来奇丑无比的英制“克加路”牌自行车。那是当时的乡长请求中山县政府出面致函拱北税务司批准从澳门进口的。旧中国真是落后得可怜,解放前,中山人因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自行车,多是英国产的“克加路”或者“三枝枪”。
    中山第一个拥有自行车的,是隆都沙溪申明亭村人书法家杨述之。清光绪十五年(1889 年),杨19岁,其亲戚从美国檀香山带回一辆自行车送给他,由于是中山第一部,曾轰动一时,人们奔走相告,一睹为快。
    解放后,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国门打开后,国人创造力被激发,国产“凤凰”、“永久”等风驰电掣般出现在大街小巷。新楼盘开始配套单车房。
    历史的车轮不停前行。上个世纪90 年代,交通工具“改朝换代”,小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
    与今天宽敞的柏油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是,当年到澳门的路简单而狭窄,许多地方只能容纳两辆自行车并行。下栅乡当时单车数量不多,而且均为英制的“克加路”和“三枝枪”,这些就是一个乡通往澳门的主要交通工具。
    中山单车车夫很有本事,载得重又载得高,如同耍“杂技”,一架单车载十几个米缸不成问题。

    8月18日上午,石岐区紫来大街一栋陈旧而安静的居民楼里,记者找到了本版老照片的主人傅汉祥。傅老是广东省紫金县人,省厅级离休干部,尽管他已94岁高龄,老伴廖雪娥也有87岁,但两位老人坚持自己做家务。傅老家里非常简朴,有许多年代久远的物品,一些电器还是40 多年前买的。一张拍摄于1948年4月20日,人与自行车的合影照递到了傅老手上,老花镜下,一串串往事将我们带到了那个物资匮乏、兵荒马乱的年代……

驻扎在诊所的“单车仔”

    在廖雪娥心中,一辆崭新的英制“克加路”自行车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无疑是身份的象征。
    中山县下栅乡间一条土路上,一位身着红石榴花连衣裙、脚踩尖头皮鞋、身材婀娜多姿的女孩经过。许多村民跟廖雪娥一样,显然是惊呆了,并非女孩靓丽的容貌、时髦的穿着,而是胯下的那辆拥有两个橡胶轮子的自行车。廖雪娥感觉这个女孩来头不小,要么来自香港,要么来自澳门,“当时我觉得她很不平凡,有风度、好厉害!”廖雪娥说,她甚至把女孩当成是仙女,还目送她,直到看不见。
    解放前的中山物资匮乏,自行车这件在今天看来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东西,却是当年的稀世之宝,一般的人不要说买,能见到就算不错了。1947年,廖雪娥随丈夫傅汉祥来到当时的中山县下栅乡(现归珠海管辖)开了家诊所,取名“傅汉祥诊所”,目的是协助当地政府和华侨眷属筹建华侨医院。
    最初来到下栅,傅汉祥并没有这么忙碌。下栅市场一位卖猪肉的陈姓村民病入膏肓,生命垂危。在家人看来,陈这次难逃一劫,已经为其穿上寿衣,准备后事。傅汉祥受到邀请后,火速来到陈村民的家中为其诊疗。病人尚有呼吸和心跳,傅知道患了急性肠胃病。紧急处理后,傅汉祥坐等数小时待病人苏醒过后,才离开。陈村民过了几天就恢复健康。这以后,村民间都传说着傅汉祥有“起死回生之术”,傅的诊所开始门庭若市。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傅汉祥因此需要经常出诊。从近的东岸、萧家村、唐家湾、下栅等,到远的翠亨、南朗,遍布了他的行医足迹,交通问题是他最苦恼的事情。
    一名叫佘香的“单车仔”看到了诊所门前的商机。虽然自己的自行车相当破旧,但他坚信一定有人搭乘。谁家有了病人,家属就会雇单车载傅汉祥出诊。据说佘香的单车是从澳门一亲戚家买来的。为了能载人载物跑“长途”,自行车的后座不仅被改装加固,三角空间也被安装上了扁平的锌铁箱,箱子里安放有活动扳手、铁钳、螺丝刀等修车工具,水、食物或衣服等都可以存放,当然还可以加锁,以防盗窃。佘香为人老实厚道,就是傅汉祥当天可能不出诊,他也会“驻扎”在诊所里,因为附近村子随时都可能有病人需要急救,医生快速赶到现场是病人的第一需要。
    下栅乡临近澳门,在国内物资缺乏的情况下,澳门成了“傅汉祥诊所”购药的首选,因此,诊所里的药基本都是外国进口货。廖雪娥不仅是傅汉祥的妻子,也是诊所的药剂师。一旦去澳门进货,她也必须租佘香的单车。好在到澳门乘坐单车只需要一个小时!走在坑坑洼洼的路上,单车的铁制座位震得人屁股有些受不了。与今天宽敞的柏油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是,当年到澳门的路简单而狭窄,许多地方只能容纳两辆自行车并行。下栅乡当时单车数量不多,而且均为英制“克加路”和“三枝枪”,这些就是一个乡通往澳门的主要交通工具。除此之外,如果你要去澳门,就必须徒步。
    中山单车车夫很有本事,载得重又载得高,如同耍“杂技”,一架单车载十几个米缸不成问题。傅老说,时至今日,再也无法看到中山有年轻人像当年的中山车夫那么技艺高超。

与自行车合影很有面子

    傅汉祥众多的病人当中,有一位比较特殊,他是官塘的乡长,名叫卓耀松。此人非常信赖傅汉祥的医术,全家人不管谁生病都会到傅汉祥诊所就医。卓耀松也在观察傅汉祥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大学生医生,他发现傅汉祥每天坐着佘香破旧的老单车在颠簸的乡间小路上进进出出,有时也会赶夜路,非常感动。1948年春节刚过,卓就请求中山县政府出面致函拱北税务司批准从澳门进口一辆单车,专门用于傅汉祥出诊,方便其行医。
    1个月后,崭新的英制“克加路”牌自行车到了傅汉祥的手上。收到自行车后,傅倍感幸福,那是很多人都羡慕的事情,因为很多人即便是很有钱,也没有资格获得。
    乡下的道路有的尘土飞扬,有的泥泞重重。傅汉祥在家练习了半个月后,就上路了。出诊回来后,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洗得非常干净的布擦自己的车,细致到每个链扣。新车到达诊所后,依然交由佘香使用,接送傅汉祥来往于病患之间。
    城里时常会有照相的师傅到乡下照相赚钱,每当这个时候,村民们就想到了傅汉祥的自行车。跟自行车合影,如同现在一些追星族跟明星合影一样,那是很有面子的事情。当然,这样的机会傅汉祥也有所把握。知道有人来照相,他特意穿上了新西装、打了新领带,戴上了礼帽,而后选择了一个好的背景,最后双手扶在自行车把子上,一只脚轻轻放在脚踏板上。“准备好了吗?”“好了!”“咔嚓!”历史被凝固在了瞬间。

“凤凰”变成了“老土”

    出于工作的需要,傅汉祥时常会骑车到中山县城办事,遗憾的是,苦恼随之而来。骑车经过县城,傅汉祥偶尔也能遇到几辆自行车,但这跟他去澳门看到的场景大不一样。自行车爆胎,他跑遍了县城也没找着一个修车铺。这样的现象直到1950 年年底才有所改变,街道上的修车铺开始多了起来。
    在中山县,当时医生的工资大概在33到39元,而买一辆国产自行车需要100多元。自行车也不是你想买就能买到的,你需要拿到配额,往往几百人的单位只分配两三辆。新中国成立后,东江地区的地委书记梁威林连发三张调令,调傅汉祥去惠阳地区接手当地的一家教会医院——惠安医院。1952年年底,傅汉祥和廖雪娥与乡亲们依依不舍道别。当天,附近村庄的数百群众前来送行,场面非常感人。而配给他的那一辆进口“克加路”也在当天赠送给了乡民。
    1958年,傅老调到韶关市成为韶关地区人民医院的副院长。地处粤北的韶关经济环境相对落后,韶关地区人民医院配给傅汉祥的坐骑是一辆广州产的“红棉”牌自行车。遗憾的是,不久,自行车被偷了。报警后,当地公安局3年后才帮他找回失车,可惜只剩下一个三角架。再后来,傅汉祥成为广东省粤北人民医院副院长,直到1986年离休回到中山。
    傅汉祥重回中山的那年正是市场全面放开的一年,中山大街小巷仿佛在一夜之间冒出了无数个自行车销售店,牌子也越来越多了。傅汉祥发现,在城市青少年的心目中,“永久”、“凤凰”这些时髦车型已经“老土”,山地车、变速车成了都市年轻人的新宠。
    “走出”回忆,傅老说:“老一辈的人想不到的,现在都有了;新一代的人同样无法想象过去的样子!”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变化一直在发生。


新闻链接:私家车8年增5倍

    2000 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惊叹中山私家车增长惊人,说著名侨乡中山市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挂着私家车牌的小汽车行驶在城乡道路上,当年,私家车达到4.54万辆,汽车保有量为7.61 万辆,私家车超过了公务车。
    而中山市的私家车是上世纪80 年代才开始露面,但那时私家车数量极少。其后,每年都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增长,到1999年二季度末,中山市的私家车已达3.3 万辆,占据当时全市6.25万辆汽车保有量的“半壁江山”。
    然而,中山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今年3 月公布的 "2008 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市机动车保有量 61.93 万辆, 比上年增长4.6%。其中,汽车保有量27.80 万辆,增长12.4%。 个人汽车 22.32 万辆, 增长15.9%。也就是说,8 年来,私家车增加了5倍,而汽车保有量增加了4倍。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8-31 记者:卢兴江 实习生:高倩荷



上一篇: 大型纪实文学集《中山潮》昨首发
下一篇: 连载: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七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