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山到中山,这个现在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地方,“近两百多年以来,由于地缘的特殊,香山得以开风气之先;由于人缘的缘故,香山又得以领风气之先。香山与其他一些地区一起,经一种崭新的蓝色文明,打开了中国的窗口,引领了中国的开放。”(丘树宏:《印象·中山》,见《望东方周刊·中山路特刊》)
人与故乡的关系,就如同种子与土地。香山文化孕育、滋养了孙中山,孙中山又使香山文化闪耀出了生动夺目的奇光异彩。
由于地缘和人缘的特殊性,由于处于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的前沿,香山得风气之先,使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郑观应、容闳、唐廷枢、徐润、唐绍仪、王云五等思想家、实业家、政治家和著名学者。他们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香山文化,都为香山文化增添了一抹抹亮色。然而,最能集中、全面体现当代香山文化的自然还是孙中山先生。
中山人“博爱、创新、和谐、包容”的精神品质,是当代香山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们都能从孙中山身上找到源头。
孙中山倡导的“博爱”精神,今天他的家乡人又有了新的发展。孙中山曾经说:“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这个理念,已经深深地植入中山人的思想与行为当中。从1988年中山升格为地级市以来,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升华。当年2月,中山市即举办了首届“慈善万人行”活动,全市近十万市民踊跃参与,纷纷解囊捐赠善款。此后,每年的正月初七举办一届。如今,以“敬老助残、扶危济困、助人为乐”为主题的“慈善万人行”已经演化为新的民俗文化活动,成为孙中山家乡人民弘扬博爱精神,构建当代香山文化的全民行动。
孙中山一生都在“创新”,一生都敢为天下先。革命,就是最大的创新。今天,中山人的这股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在发展经济、建设家园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数百年来,中山人一直有经商创业的传统性自觉。创业,在中山成为一个共性选择,也是当地政府建设 “宜业之城”的民意基础。目前,中山市有近四分之一的人经商,三分之一的家庭自己做老板。中山人的创业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先有创业,后有创新。企业是创新的媒介与平台。这种商业或者说经济上的创新意识,在中山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它以占广东省百分之一的土地面积,百分之二点七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百分之四的生产总值,以一千二百多亿元GDP 总量位居全省二十一个地级市的第五位。
“和谐”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目标。他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全中国人民得以过上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现在,随着中山市率先实行全民社会保障,推出十大民心工程等民生举措,它已经成了“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
包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孙中山先生之所以能够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这本身就是一种包容。到了晚年,他提出“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更是包容精神的最完美体现。香山文化作为一个由中原、岭南、客家、闽南,以及南洋、西洋文明发展起来的复合型文化,它的根本精神就是包容。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山人以“博爱、创新、和谐、包容”为核心价值,是对孙中山思想的继承,也是最确切的发挥。
孙中山先生是属于中山的,也是属于中国的;孙中山的精神思想是属于中山的,也是属于中国的。
近几个世纪以来,尤其是近百年来,曾经伟大辉煌的中华民族经历无数次历史性轮回之后,终于走到了贫困衰落的穷途末路。为了寻找民富国强的复兴之路,曾国藩、李鸿章曾经力主洋务救国,郑观应、唐廷枢曾经依靠实业救国,容闳曾经推行教育救国,康有为、梁启超曾经追求立宪救国,宋教仁、黄兴曾经希冀议会救国……后来,孙中山为中国找到了一条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重的共和之路、革命之路,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呼声!
今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我们正坚定不移地走在“中山路”上!
为此,我谨将本书献给祖国六十华诞,并衷心祝愿她更加文明、昌盛!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9-23 作者:杨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