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建成的侨立中山公医院(简称侨立医院,旧址在今市博物馆),是中山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西医院。它由中山旅美华侨萧悔尘女士集资创办,其设施之先进齐全,医疗水平之高,在当时珠三角地区(除广州外)可称首屈一指。创办初期,侨立医院在引导本地居民接受现代医疗方式、救治患病群众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抗战时,侨立医院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运动中,并因此遭到日军的残酷报复,这些都使它赢得了极高的社会赞誉。然而,在抗战胜利后,从战火中幸存下来的侨立医院却由于管理不善陷入困境,其中尤以收费标准不一、治疗费用高昂等深为时人所诟病。而1948年6月发生的一起拒医事件,则将侨立医院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当年出版的《建中半月刊》对此有详细的记录。
“杨祖事件”引发舆论批判
1948年6月中旬的一天,一名叫做杨祖的顺德男子,因为身患重病与工作无着落,从石岐镇琼芳酒楼上跳楼自杀,结果摔成重伤。杨祖立即被人送到侨立医院去救治,然而院方却表示只有先缴费才能救人,将他拒之门外,致使他只能被迫转移到别处医治,幸得一位归侨伸出援手,负担其全部医药费,才使他得到妥当救治。此事经报纸报道后,立即在市民中激起了一股声讨侨立医院的热潮。《建中半月刊》从第1期起,对杨祖事件进行了连续追踪报道,并以侨立医院为题,发表了数篇评论文章,对其予以猛烈的批判。
1948年8月出版的《建中半月刊》第3期刊登了 《萧悔尘与侨立医院》一文。文章回顾了萧悔尘历尽种种艰难创办侨立医院的缘由与过程,高度赞扬了对以她为代表的海外侨胞 “恫瘝在抱,胞与为怀”的伟大精神,同时也尖锐地指出,“至于这医院的未来,不论在经费上、设备上、管理上,以及行政上,似乎都要充实、调整。”
在《建中半月刊》第4期“半月评坛”栏目中,又以“整理侨立医院”为题,对其进行了更为猛烈的抨击:“侨立医院本是旅外邑侨捐资创办的,其目的当然是减除病人的痛苦,而今天无钱给付药费的人竟遭拒于医院门外,就未免丧失了创办之意义,丧失了医生的道德”。针对侨立医院拥有20多间病房而留医人数寥寥的现象,文章质问:“这一点究竟是本邑人民身体健康的结果,还是收费过昂、病者不敢问津的反常现象?……不过侨立医院收费无一定标准,这是铁的事实。”
民众期盼改组医院造福一方
针对侨立医院存在的种种问题,《建中半月刊》在 《急待整理的侨立医院》一文中也给出了解决的方法。该文指出,在中山医疗设备不够完善,尚无其他医院建立之前,改组侨立医院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而侨立医院的症结则在于 “内部组织不够健全”、“少数几个人抱着不开明的作风来办慈善事业,”因此,只有“将侨立医院从少数人手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实现改组,而改组的重任则“需要海外的侨胞负担起来”。如此,“只要大家肯出力,肯出钱,侨立医院仍然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仍然可以为中山的病人造福。”
事实上,当时民间要求改组侨立医院的呼声很高,不少民众还通过各种渠道将舆情向县当局反映。《建中半月刊》第6期便刊登了中山海外同志社(由中山海外归侨组成的一个民间社团,当时颇有影响)请当局改组侨立医院的一则消息,称该社以“侨立医院复业以来主持人办理不善,致社会人士,交相指责,似此不独有违熟心华侨设院本旨,亦影响华侨之名誉”为由,“特函请县参会转县府饬令交出,从新改组,使之真正为贫苦民众服务。”
至于县当局有没有回应民间的呼声,侨立医院有没有进行改组,由于资料所限,我们目前不得而知。而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山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侨立医院也历经变迁,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当年的“杨祖事件”,并不足以抹杀侨立医院在中山医疗卫生事业史上创下的光辉。而时至今日仍不时上演的各类“拒医风波”,又不得不令我们在回望历史的时候,感慨系之了。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9-26 记者:陈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