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不大喜欢所谓的宏大叙述。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所谓的宏大叙述,不过是为某个宏大主题拼凑的一些大而空泛的文字。所以刚拿到杨黎光先生 《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这本书时,我带着抵触的情绪翻开了书的第一页。然而读着读着,当黄宗羲、顾炎武、伏尔泰、洛克与卢梭等中外自由与启蒙人士的名字与思想在书中跳跃时,我就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并且花两天时间认真读完了此书。关于孙中山先生的史料文章我读的非常之多,但像杨黎光先生这样,以中山路为提引,以历史发展为经,以客观论述为纬,以个人思辩为法,如此全面、系统、深刻,却又能以通俗报告文学而非学术方式来阐释孙中山先生思想和精神的,却是第一次读到。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张锲先生的话说,就是 “杨黎光的作品让报告文学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展示了新的视野,与他先前的作品比较起来更进了一步,是新的高度新的高峰。”
前段时间我读王晓波先生的作品《跌荡一百年》,书中大都是一些史料和资料摘抄,完全没有先前读他的作品《激荡三十年》的感觉,杨黎光先生的《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这本书,恰好弥补了我心中的这种遗憾。杨黎光先生的这本书,重点当在它的副标题“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上,这也使得杨先生在论及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和精神时,与其它通俗读物和学术著作相比,颇有独到创新之处,展示了杨先生的勤奋与功力,使得本书既有报告文学作家的洞察和敏锐,又有小说家的叙事才华和细节捕捉,生动而引人入胜。在论及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资源之时,杨先生占有的史料之丰富,思想跳跃之自由,我在认真阅读时,能感受到杨先生在创作过程时的冲动和喜悦,其中有些资料是我以前从未读到过的。在论述过程中,杨先生信手拈来,环环相扣,论证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并非与生俱来,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近代中华民族贫穷落后,一代文人志士寻求强国方略,接受西方现代化思潮和思想启蒙的大环境下,借古香山这一中原文化、岭南文化、西洋文化、东洋文化交汇且人才辈出之地,不断碰撞,不断受挫,不断打磨,最终凝炼锻造而成的 “三民主义”和“五权分立”的一条布满艰难与充满荣光的中山之路。中山路属于中山,也属于全国,甚至属于整个中华民族,是一条“振兴中华”之路。本书以中山路为提引,内涵深挖孙中山不同时期的思想与精神变迁,外延广拓与孙中山同时代或相关联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历史价值。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9-27 作者: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