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创造了一个奇迹。我认为《中山路》是一部散文式的报告文学,是属于编年体的历史整理和回顾。杨黎光花了大量的功夫去实地考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他在书里为我们展现了一条近代现代化的探索之路--中山路。
中山路——历史的产物、政治的产物
中国的近现史是一部探索史,中国总是在寻找一条独立、富强、民主的道路,一波三折、步履艰难,孙中山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他所追寻的道路——在杨黎光的书中被称为 “中山路”——格外引人瞩目。在上个世纪,中山先生所走的道路是一种精神载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发愤图强、抵御外来侵略、独立自主,它是一种凝聚华人世界的手段。
纵观历史,中山先生开辟的道路是一条为中华民族寻找富强、开放、振兴的探索之路,它是中华民族的财富,经过历史的洗炼凝聚成为一种民族精神。
杨黎光的梳理和整理,从1514年葡萄牙人叩响古老中国的大门,再到鸦片战争,一直到改革开放,其跨度长达三四百年,他点睛之笔在于孙中山的思想,通过杨黎光的妙笔和思考,让我们对中国的近现代史进行了系统的审视。
孙中山是从香山走出的一代伟人,他的思想一直被传承与延伸,中山先生倾其一生想实现他的鸿图,由于历史的局限没有得到施展,但中共实现了他的社会理想,从我们现在中山就可以看到这种理想状态——富裕、文明、祥和。
中山路的启示
对于当下来说,中山路给我们的启示,我觉得是我们不仅要低头拉车,更要注重抬头看路,除了注重经济建设,关注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也应该加强中山发展模式的研究,我们不仅要对发展进行思考,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要着力研究。
中山应该沿袭 “中山路”的大视野,放眼世界,放眼全中国,用大视野审视我们的发展之路。中山应该会大有作为的。
中山在近代有着一个特殊的群体,涌现了一大批近现代化的先驱。如今,中山现在作为和谐发展的排头兵,就是要脚踏实地,我们所要具备的就是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这就是排头兵意识,在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力争上游。
在务实的同时,注重中山城市人文资源的挖掘和城市名片的打造。孙中山是我们的精神共同体,以他为旗帜,聚集在他周围的是各个领域里的知名人物,真可以说是灿若星辰,这些人的成就以及领域的开拓是我们的骄傲,但我们现在的中山人应该怎么继承他们的精神并发扬光大?是躺在历史的光辉中缅怀光荣,还是以他们为精神动力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要知道我们自己的特点是什么,发出中山人自己特有的声音。
中山发展的战略,结合了上级的精神与中山的实际,非常明晰。中山人自己特有的声音是什么?我作一个简要的解读:
——根据中山实际,在1998年上半年,我们并没有随大势发展信息产业,而是提出了“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只有第二产业发展了,信息产业才有依托的对象,否则信息产业只是空谈。
——2007 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经济强市、和谐中山、宜居城市、文化名城、法治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六大科学发展战略,体现了中山正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各自为 “镇”,一镇一品,我的理解就是特色定位,是对产业集群最好的解读。
——慈善万人行,是中山的城市名片。拿我们社科联来说,我们将此立项,并和湖南师大周秋光教授联合将这个作为重要的立项学科,以此提升慈善万人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品格。
——发展特色文化,比如加强近代名人群的研究,借助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的大好形势,推动地方产业,在文化、体制、区域等方面发展自己的特色文化。
要举的例子还有很多,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什么是“我们自己的声音”。
新时代的“中山路”是文明之路,我们要不断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扩大中山的美誉度,增强凝聚力。“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虚怀若谷,找出自己发展的短板。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不求所有,只求所为”,强调我们从“中山路”所传承的特有的文化精神,做出像《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这样的大策划、大手笔,我们不仅要请知名专家、学者、作家来做,我们中山人也要参与其中,在新时代,向全世界、全中国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可能是孙中山先生最愿意看到的,他自己就是一个义无反顾走在时代前列的人。
来源:中山日报 2009-09-27 记者:杨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