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夫与莘莘学子分享:“诗人追求的是永恒之美”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洛夫与莘莘学子分享:“诗人追求的是永恒之美”

    昨日,素有"诗魔"之称的洛夫到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与师生们一起感受了诗歌之美,随后在下午又在中山电视台接受了专访,围绕乡愁这一话题展开,对于活在当下的人们很有启迪意义,洛夫带我们一同走进诗意的世界,如何在这个繁杂的世界里追求永恒之美。他重申了他的为诗之道:"诗人追求的不是流行,而是永恒之美。"

生命探索篇

    洛夫81 岁的人生,是他以诗歌探索生命的人生。他在他的长诗《漂木》表达了一种宿命--“一根始终不能安心的漂木/青苔已经丛生的漂木/漂木的内部是你思乡的痛楚/漂木的四周是咸涩的海水/一只茫然的水鸟,站在漂木上/而时间,默默流过你的白发”

漂木:浓缩人类生命的无常

    他在接受专访时,指出了人类生命的无常及宿命,在《漂木》里有完美的阐释,起初他写此诗是想表达是这样的孤独——“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然而,在他的长达一年创作过程中,他已经不止于在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思,而上升至人类的命运。
    他回忆自己的人生,20岁远离父母兄弟,开始长达大半个世纪的漂流,有家归不得,母亲去世也只是辗转才得来的消息,让他的灵魂永远承受着伤痛,他为母亲写了一首诗《血的再版》,在每年母亲节到来之时焚而祭之。
    《漂木》全诗分为四章:
    第一章《漂木》是一块木头的“一种 /形而上的漂泊”,它历经时空,更重要的是,它从此岸到彼岸,穿透深入两岸的现实。
    第二章《鲑鱼,垂死的逼视》的文字带有较强的叙述性,描写加拿大鲑鱼回流产卵的历程。
    第三章《浮瓶中的书札》分四部分:“之一:致母亲”,“之二:致诗人”,“之三:致时间”,“之四:致诸神”。“致母亲”以意象思考生死和所谓的永生。“致诗人”反讽了一些诗人,甚至自我解嘲。“致时间”在哲学的基础上,意象有力地游走于时间与历史。“致诸神”以质疑“神在哪里”及“神无所不在”两种思维的纠结,来推展叙述。
    最后一章题目 《向废墟致敬》,暗指这是“实”与“空”的辩证,人经常是面对“空”的威吓时,才开始体会到“实空”交相渗透的本质。

望乡:无法治愈的痛

    1979年,他离开祖国30年,他到香港讲学,他到龙马洲,在小山头上用望远镜看祖国。
    “我当时心情非常激动,失去了家庭的温暖,见不到亲人,与父母兄弟无法团聚,整个国家、文化完全被切断,我只身漂泊,有家归不得,我很痛苦,望着大陆那一边,只想哭。”
    到那里一个星期之后,他写下这首诗《边界望乡》,“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病了病了/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只剩下唯一的一朵/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咯血。”
    “这是一种病,无法治好的病,因为有很多东西回不去了。”

乡愁:永恒的主题

    对于海外华人来说,乡愁是永恒的主题。
    洛夫将乡愁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乡愁,抒发的是个人情怀;另一类是大乡愁,他把这一类称为文化乡愁,是家、国、天下,是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很显然,他愿意把自己归为后一类。
    “解文化乡愁唯一办法就是从中国文学,尤其是传统文学的力量中找到慰藉。”

诗歌求索篇

    经历了一个由明朗到晦涩、又从晦涩到明朗的过程,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使诗艺得到提升。《石室之死亡》是其前期代表作。这首长达600多行的长诗当年在台湾出版时,曾经引发诗坛的巨大震动。上世纪70年代后,洛夫的诗风开始出现转变,把触觉探向外界的现实。

诗人应该优雅而真诚地去表达

    洛夫在电子科大为大学生开讲"感受诗歌之美",他首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今社会价值观越来越模糊,流行文化、世俗文化高度发展,诗歌被遗弃,那么我们还在谈论诗歌是不是不合时宜?
    他的回答是,虽然这不是一个诗的时代,但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诗歌。诗歌的式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诗人在这个时代应该优雅而真诚地表达--关于对生命的尊严、关于心灵的净化,为这个没有感知的社会写出温暖,写出价值,写出力度。

诗人写作应该是一种价值创造

    洛夫说:有人问我为什么创作50年而不懈。他说,我是从来不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价值的,写诗不仅仅是一种写作行为,更是一种价值的创造。
    这种创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艺术境界的创造,二是生命内涵的创造,三是意象语言的创造。

西方现代与中国传统的结合

    洛夫年轻时受西方美学影响很大,在他的早期诗歌中,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在诗歌中随处可见,到了中年之后,他开始回望传统。他希望以传统美学为基础,参照西方现代表现手法,走一条符合中国传统的表现形式。
    由此,他通读许多经典古典诗歌,他从经典中看到了存在于西方的超现实主义理论中的"非理性"的那一面,他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找到了一条可开辟的"第三条路"而欣慰。
    洛夫引用柳宗元的话来表达审美活动的主体性--"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他指出诗歌之美须得通过人的意识去发现、点亮,从现实的物变成意象,而意象的世界就是诗的境界。
    作为创作主体来说,你必须寻找语言,然后就是等待灵光一现。

诗歌是意象世界的呈现

    常见之景物,本身并不存在美的成分,但通过诗人的审美活动,现实的物被点亮。洛夫不同意马拉美的一句话 "诗歌不是以思想写成的,而是因语言写成的"。诗歌止于语言,诗是有意义的美,要有与生命相关的实际内涵,充实起来的即为美,所以诗歌一定要表达某种内容与意义,这种是要有思想。
    他认为,散文的语言形式是载体,诗歌的语言和内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把散文和诗歌比作一种运动形式,散文是行走,而诗歌是舞蹈,如果舞者停止了动作,就没有可表现的主体了,舞者与舞蹈是共存的。

来源:中山日报 2009-10-22 记者:杨彦华



上一篇: 评论:文化名片彰显中山城市性格
下一篇: 让华侨文学走向高境界——专访世界华文文学出版中心主任崔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