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往事:从《谿角月报》透视当年中山崇文重教的风气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中山往事:从《谿角月报》透视当年中山崇文重教的风气

    抗战中,中山县曾沦陷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将近6年之久。在这期间,日军对中山实行血腥统治,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县内的文化教育事业也被迫中断,各区镇的中小学纷纷因时局动荡而停办。据统计,当时中山除了石岐有几所由汪伪政权开办的学校外,全县200多个乡镇中,中小学不到40所,而且管理十分混乱。这一状况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才得以恢复。
    中山光复后,县政府立即着手恢复、发展中山的建设,教育事业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一时间,中山县内掀起了一股兴建乡校、发展教育之风,各区乡的学校纷纷如雨后春笋成立和发展起来。而当时中山众多的乡报侨刊对此均有所记载。在1947年出版《谿角月报》复版第七期中,关于谿角乡求是学校校友拟献图书馆为校长祝寿的记载,可谓当年中山崇尚教育的真实写照。

缘由:校长德高望重

    求是学校的校长刘矞云,早年毕业于强亚师范学校,毕业后因见乡内教育落后,遂创办求是小学,以推动教育,造福乡人。求是学校创办至当时 (1947年)已有44年历史,该校成绩卓越,为该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是当时县内小有名气的学校之一。刘矞云校长也因此多次受到政府的表扬 。 《谿角月报》称赞刘矞云不仅重视教育,还非常热心于公益事业 , “创赠医局长生会,储粮施赈会,诸善举无不身体力行”。由此可知,刘矞云在谿角乡可谓德高望重,深受人们爱戴。

寓意:推行社会教育

    为表示对刘矞云的敬意,在他七十大寿时,求是学校的校友们发起了建一座图书馆为其祝寿的活动。因为这种 “祝寿”的方式,不仅迎合了刘矞云兴学育才的志愿,更重要的是,可以为该乡的莘莘学子及乡民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推动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可谓意义重大。因此,该活动发起后,得到了人们一致赞成 。 《谿角月报》描述称:“均有无限为同意,赞者颇不凡人 ”, “该校校友及该校长诸亲友踊跃乐助,所献图书馆当可于短期内落成云”。
    此后,该刊还报道了该图书馆的后续消息 《图书馆在图建中》,称该校友会 “已捐足建馆基金,并以云堡更铺对面后山地点适中,嘉木葱茏,该处于二十年前,曾辟为公园,惟现属三庙尝物业,现该会已去函尝产管理委员会,请即拨发该地段为建筑地址”。
    此外,求是校友会还构想了图书馆的基本图 : “三层洋房式,顶楼为一大钟楼,并放置收音机一架”。

建地受阻,众人建馆决心坚定

    也许是好事多磨,正当人们兴致勃勃,以为可以开始建馆的时候,却收到一个意外的通知:建馆地需要更换。理由则令人哭笑不得:风水受阻。而新划的建馆地因为 “近海边,低陷不平,须填泥打舂”,所需费用也更高了。
    尽管如此,求是校友会建馆的决心却不为动摇,他们表示“资金充足,务底于成立”。
    俗话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中山另一份乡刊《渡溪月报》曾云 :“一国之盛衰,视乎其国人民智识之高下,人民智识之通达与否,端赖教育之良窳。”从上述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中山人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的渴望。

来源:中山日报 2009-10-24 见习记者:许耀芳、黄璐璐 记者:陈彦



上一篇: 让华侨文学走向高境界——专访世界华文文学出版中心主任崔卓力
下一篇: 刘居上考证:白衣古寺所倚金鼓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