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居上考证:白衣古寺所倚金鼓角山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刘居上考证:白衣古寺所倚金鼓角山

    在繁华的大信商圈旁,一座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正在紧张的修建中。它是白衣古寺保护工程的一部分。据有关方面透露,不久的将来,这里将规划建成一个占地70亩,如同苏州夫子庙一般的宗教文化旅游片区。
    中山著名作家、本土文化研究学者刘居上受邀深入探究白衣古寺的历史文化内涵,不想,无心插柳柳成荫,他在历史文献与民间传说中得到新的发现。10月14日的《澳门日报》刊登了他的《金鼓朝阳考》一文。该文推翻了原来的旧说,认为“金鼓朝阳”不是沙溪濠涌的几块大石,而在位于“县北一里”(《香山县志·同治志》)处的金鼓角山,“金鼓朝阳”的金鼓声,正是惊涛拍岸的澎澎声。金鼓角山——古称金山,现在即是白衣古寺所背倚的小山。

现存最老《香山县志》指向金鼓角山

    “一声金鼓半峰丹,丽日峰嵘复旦看。镗答应天喧负早,离辉出地曙光团。花呈锦绣笼烟瑞,涧绕春阳煦谷寒。静立云亭濠上望,咸池焜耀舞蛟鸾。”这是清代中山诗人卢文起所写的《金鼓朝阳》诗。
    在此诗中,刘居上不禁因这“一声金鼓”引发无限遐想:“金鼓声”到底从哪儿传来?在古代,敲打中空石头所发出的声音通常被形容为“金鼓声”。香山县内的斗门小濠涌,就有一座 “金鼓山”:“金鼓山在小濠涌村,前山有石如鼓,击之作鼓音。”(《香山县志·同治志》),可大清早的,谁会闲得发慌上山敲石啊?
    翻阅现存版本最早的《香山县志》,即明代黄佐主持编纂的《嘉靖志》。他发现了在谈到县城一带的山水时,有关“八景金鼓朝阳”的一段文字:“南壕云亭峰,其上北曰金鼓角山,昔海隅尝闻金鼓之声,故名。”
    但见香山县志中刊载的县城古地图的铁城之北,让刘居上将金鼓山锁定于白衣古寺所在位置的源自一则当地流传甚广的民谣(见澳门中央图书馆出版的 《白衣古寺记》的“天门白衣古寺传说”一章):“金牯角,银牯角,北风驶唔上,南风驶唔落。”意指这里巍峨的山势如同一双牯角,晴时似金,晦时似银,无论是南风、北风,这里一样波涛汹涌,万分险要。《香山县志》有载,白衣古寺座落的天门村庵前山原名插笏山,又名金山。插笏山以南原是蒲鱼洋,在插笏山与莲峰山之间有一道相隔约三百多丈的大峡谷,宛如一槛天门(这便是天门村得名由来),峡谷之间是惊涛拍岸的海域。
    刘居上认为,近代民间把“金鼓角”讹写为“金牯角”,并由此衍生出新的民间故事。那隆隆的“鼓声”其实就是惊涛拍岸的涛声。

旧说之址“沙溪濠涌”是误会

    确定此处的可能性后,便要排除其他的可能。如今除了阜峰文笔--烟墩山塔,其余都已时过境迁。若无太大现实意义的驱动,现代人也懒得去深究,多是沿用旧说,认为金鼓朝阳是“据县志,今沙溪濠涌村前有一座山峰名叫云亭峰,其北即金鼓山。""金鼓山在城西八里,左侧有大石重叠,扣之作金鼓声”。所谓“金鼓”,其实便是这么几块大石。其根据在于《香山县志·同治志》的两段记载:“金鼓山在土城西八里,左侧有大石重迭,扣之作金鼓声”、“金鼓山在小濠涌村,前山有石如鼓,击之作鼓音。”从而认为,金鼓朝阳在中山石岐以西的沙溪濠涌。但刘居上继而发现,上文记载的“土城”并非石岐,小濠涌村与沙溪更是南辕北辙。
    他指出,以上两段记载实际都摘自《香山县志·同治志》关于黄梁都的章节,黄梁都即今斗门县;第二,“濠涌”前有一个“小”字;第三,是“土城”而非“铁城”(今石岐 )。“土城”在哪里呢?从县志《黄梁都图》可知,在黄梁司都司千总(驻守海防的武官官衔)的驻地斗门墟,就有一座 “土城”,“土城”西八里海边有条小濠涌村,村前就是金鼓山。这一切,均与沙溪濠涌毫无瓜葛。

黄棠诗中含“拱县城”提示方位

    更让他坚信是城北金鼓角山无疑的是元代香山县令黄棠在《金鼓朝阳》一诗 :“山势都来拱县城,东方金鼓最峥嵘。天鸡唱彻收余响,日自扶桑天地明。”此时选自黄棠撰写的历史上第一组 《香山八景》诗,“香山八景”是由元代的骚人墨客遴选出来的,而黄棠本人正是当时的香山文人之首,对“金鼓朝阳”的描述想必最有话语权。
    在此诗中,“拱县城”三字引起刘居上的注意。再观香山县志中的县城古地图,当时的“铁城”,确有群山拱卫:铁城本就建在七星峰(仁山等七座小山)环抱中。城外,东有月山,莲峰山;西为西山,烟墩山;南为开阔的平原,平原尽处可见逶迤起伏的五桂山脉;县北一里,则有金鼓角山、插笏山、云亭峰,东西北三面的山,形成县城的天然屏障,这正是立县时陈天觉选择此处兴建县城的原因之一。
    “白衣古寺所在小山处最符合古诗的意境。从拱县城一词也可知,金鼓朝阳之景离县城并不遥远。”很多人都把注意力放在“石鼓”上,其实,将“惊涛拍岸”形容为鼓声的修辞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这样壮观的自然力的声音才不枉堪称一景。其次,古时交通不便,文人墨客们的活动范围有限,“香山八景”除了“浮虚春涛”远在阜沙一带,其余皆是在县城附近。但它是个特例,因处于出海口,且是香山佛教圣地,即使远离县城,也是闻名遐迩。 

来源:中山商报 2009-10-25 记者:廖薇



上一篇: 中山往事:从《谿角月报》透视当年中山崇文重教的风气
下一篇: 穿中山装推介孙中山文化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