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老电影人欲申办电影文化博物馆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中山老电影人欲申办电影文化博物馆

    梁福厚是我市第一代电影人,见证了中山电影业的坎坷历程。如今68岁的他退休在家,但电影梦“痴心不改”。记者在他家看到,宽敞的客厅堆满了旧放映机、留声机、幻灯机、电影海报等物品,宛如一个小型电影博物馆。据了解,他有意申办电影文化博物馆,将藏品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中山市民。

退休后不忘继续追梦

    上世纪90年代的丽景花园,如今已成老城区一角。经历了42年电影生涯的梁福厚老人,就住在这里。
    做了一辈子电影人的梁福厚,退休后仍不忘传播电影文化的职责,通过各种渠道搜罗与电影相关的物品。记者在他家看到,他收藏的物品包括中国各个时期的电影海报、镜画共1000多幅,国产电影放映设备、多年电影刊物、还有一大批足以开办展览的红色岁月宣传史料、传统农具和旧时农村的生活用品。他笑呵呵地表示,这一爱好陪伴了他40多年,他将继续坚持收藏下去,希望这些东西将来对社会有用。
    四十年来,梁福厚不知疲倦,跨越生死险关,经历失妻之痛。在曲折的人生经历中,他琢磨出的感言说不尽。可喜的是,他懂得苦中求乐。

从教师到电影放映员

    1963年5月,曾在沙溪圣狮小学和象角小学从教的梁福厚被派往省电影技术学校学习,从对电影知识一无所知的年轻教师,到成为中山电影大机队的一员。中山电影幻灯宣传队之歌的旋律,激励着他“村过村,嘿!乡过乡……”
    那段奔走于各农村公社放影的日子,梁福厚经历了3次生死关头,均离不开“台风天”。据他介绍,有一次,特大台风波及中山。正从古镇转点到小榄放电影的他和队员,坐船经过横琴海时被狂风打翻,船上的电影设备随水漂流。泳技极差的他也跳下水去,随设备漂流,捡回一条命。这段经历,注定他与电影是生死之交。
    那个年代,电影业百花齐放,电影队每天在县里跑一个点。“食千家饭,睡百家床,铁脚马眼神仙肚”正是电影放映人的写照。此外,梁福厚还要搞宣传、写海报、绘幻灯等,连续作战,终于病倒在床。“后来领导照顾我多点休息,把我调往工时相对宽松的大机队。”他如是说。

经营影院首月收入超5万元

    上世纪80年代初,“祖国改革花正繁,唯独电影不景气”。多种娱乐形式纷至沓来,十几寸的电视机屏幕抢去了十几尺银幕前的观众。幸运的是,此时正是中山电影业发展的有利时期,仙湖立体声电影院就萌生在这生机盎然的沃土上。1989年,梁福厚先被调往仙湖电影院抓基建,后任电影院经理。
    “当时媒体为我院鸣锣开道,使得街知巷闻。第一个月影院总收入超过5万元,打响了第一炮。”梁福厚欣喜地说道,广东省电影公司1990年底发表在 《电影工作剪报》中的评语是:宣传工作好,仙湖效率高。 

来源:中山商报 2009-10-26 记者:梁绮娜、胡建龙



上一篇: 市青年艺术团成立
下一篇: 首届华侨文学奖新移民作家成参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