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目前已进入复评阶段,近百部作品按小说、散文、纪实文学、剧本、诗歌5个门类进行复评,这些参评的作家作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三位评委日前在北京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进入复评的作品来看,汇聚了一批近年来华侨文学的代表作品,尤其是八九十年代出国的新移民作家成为了参评的中坚力量。
回顾华侨文学的发展历程,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的小说组评委崔道怡介绍说,在文学圈内,华侨文学是在近三年才广泛引起关注的。随着新移民文学的成就越来越引人瞩目,《人民文学》在国内文学期刊中首先将视焦对准了这一题材,2008年,刊登了严歌苓的 《小姨多鹤》,2009年,又推出了张翎的 《金山》。“严歌苓的作品以人性刻划取胜,张翎的小说以厚重的历史内涵为优。”崔道怡告诉记者,目前有近20部小说参与复评,其中大部分作者都从属于“新移民”的范畴。
谈到华侨文学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当代》杂志编辑、诗歌组评委杨匡满感触颇深,他曾在1986年至1995年期间在侨务部门工作,由于工作的关系,常常接触到一些以华侨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但那时还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艺术技巧不够成熟,二是比较零星,没有形成大的气候。“这几年来华侨文学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于参选作品,杨匡满尤其推重 《金山》:“我是诗歌组的评委,但对其他组优秀的作品也希望先睹为快,张翎的这部作品是用诗性的语言写成的,读来特别动人。”
《十月》副主编、散文组的评委张守仁认为,所谓的“新移民”作家,本身在国内就是文坛的尖子,很多人未出国以前就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了欧美等国家后,感受到中西文化的撞击,与国内同一水准的作家相比,他们的视野更为开阔,思维也更为活跃,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化,因此写出的作品也更为打动人心。“从目前进入复评的11 部散文集来看,都是颇具分量的佳作。”张守仁说,他每天清晨5点就起床来细读这些作品,评奖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享受的过程。
来源:中山日报 2009-10-27 记者:禹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