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文学奖主题曲出炉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华侨文学奖主题曲出炉

    恢宏大气的管弦乐与清澈柔美的古筝,将会碰撞出何样火花?昨天上午,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向媒体记者们介绍新鲜出炉的华侨文学奖主题曲《华侨,中国桥》时,激动地说:“这绝对是一首面目一新的曲子,轻快细腻,内容丰富。”

洗尽哀愁展示祝愿

    “辽阔的黄土地满载了海外儿女的不朽功勋,光荣的共和国荡漾着热血赤子深情的心跳。”文学大奖启动之初,丘树宏就满含深情写了一首诗《华侨,中国桥》。
    “我曾查阅过,目前写华侨的歌曲屈指可数,能传唱的也就是《故乡的云》、《我的祖国》。但是早年的这些歌曲多展示的华侨艰苦创业,思念家乡的愁苦,而我想展示的是新一代的华侨人,伴随着祖国的强大,把中华文明传承到世界各地的骄傲与自豪,他们是一座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丘树宏表示,自己的想法和著名作曲家李海鹰不谋而合。
    如果说《弯弯的月亮》带给人的是淡淡的乡愁,《七子之歌》是浓烈的国愁,那么《华侨,中国桥》则颠覆了李海鹰一贯的风格。“今天的华侨不再重演心酸史,而是日渐感觉到祖国的强大,他们在海外已经站住了脚跟,有一定的地位。乡愁在这首歌中已淡化,侧重表现的是一种美好的祝愿。”李海鹰说,昔日作曲家马思聪的《思乡曲》将华侨们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在他希望 《华侨,中国桥》能够展现改革开放后新时代的华侨融入世界的开放精神。

中西音乐元素混搭

    为了实现这样的曲风,李海鹰整首曲子的创作过程达两个月,在此期间,他不断地尝试,寻找一种“很中国化”、“很亲切”的旋律,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而当《华侨,中国桥》的曲子荡漾在众人耳边时,听上去确实温馨、平和,洋溢着浓浓亲情。
    纯乐曲版本中他采用了古筝演绎主旋律,而演唱版中,虽然主体旋律是中国化的小调模式,节奏轻快灵动,但他却同时运用了多种方式给这首歌穿上了一件 “华丽外衣”,整首曲子的伴奏都是采用西洋管弦乐队伴奏,听起来华丽恢宏,又不失细腻,在最高潮时,加入了一段混声合唱,中西方音乐元素的混搭正好完美诠释了华侨们包容开放的心态。
    作为一位北漂的广东音乐人,李海鹰对故乡有着深深眷恋,他抽空义务为《华侨,中国桥》谱曲,“只想表示对家乡人民的一片诚意。”李海鹰认为要创作出好的音乐作品,就需不断吸收新的音乐养分,为了让自己的艺术生命常青,他选择在鼎盛时期离乡北上,正是为了更好地创新。

主唱王庆爽与“侨”有缘

    24岁的王庆爽是总政歌舞团年龄最小的独唱演员,在11月12日举行的颁奖典礼上,《华侨,中国桥》将由她来演唱。由于在一次晚会上有出色的表现,王庆爽被李海鹰“相中”了,并主动提出由她来唱《华侨,中国桥》,两人第一次携手合作便建立了良好的默契,李海鹰频频称赞王庆爽演绎得恰如其分。
    她告诉记者,自己其实一直和“侨”有缘,每年元宵节时,她都会随团赴国外参加“四海同春”的演出,和华侨们一次次近距离接触,让她深入了解了他们在海外的创业史,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华侨,中国桥》的曲子特别优美动听,我觉得这是一首易于流传的歌,希望能让老百姓们跟我一起唱。”在青歌赛中曾获大奖的王庆爽表示,平常比赛中投入更多的是技巧,这首歌则融入了更多的情感。“歌词也写得非常棒,能够在我脑海中唤起一幅幅鲜明的画面。”王庆爽说,在唱到“升起皎洁的月亮”时,她几乎同时感受到海外华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怀,而唱到“海外儿女的不朽功勋”时,则尽力让自己的歌声表现出沸腾、炽热的自豪感。 

来源:中山商报 2009-10-29  记者:冷启迪



上一篇: 方人定大师史料悉数归故里
下一篇: 专家称“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具首创性和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