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具首创性和代表性

首页 > 资讯 > 中山文化

专家称“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具首创性和代表性

    本报讯  与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国内知名文学奖项相比,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特点是什么呢?目前正在进行复评工作的华侨文学奖专家评委不约而同地回答,浓郁的异域色彩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参赛作品最鲜明的特征,体现了华侨文学奖的首创性和代表性。
    华侨文学应如何定义?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的小说组评委崔道怡认为,这包括两类作品,一是以华侨生活为题材的,一是作者的身份是华人华侨。他介绍说,作为建国以来国内开创的首个华侨文学奖,参与该奖项评比的作品从题材来看主打“侨”牌。“与国内作家的作品相比,华侨文学受到当地生活的感召,染上了浓郁的异国风情,也喷薄着更浓烈的爱国情怀。”崔道怡说,这两个特质也是评选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在同等条件下,如果一部作品更为贴切地反映了身处异国的真实情境,那么夺奖的可能性将更大。
    送选的作品具有什么样的地域特征?《十月》副主编、散文组的评委张守仁回答说,参与评选的作品地域覆盖面很广,包括美国、日本、欧洲、加拿大、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地区的华人作家都有选送代表作参赛。从这些作品来看,异国的地域特色深深影响着作家们,不同国家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质,但都是中国和当地文化碰撞的结晶。谈到华侨文学的发展现状,张守仁介绍说:“目前来说最好的境外文学其实是在台湾,除此之外,最有分量的应该算美国,其次是加拿大、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很高兴这次在复评时我看到了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作品。”
    此次参评的百余部作品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管作者身处何地,都选择了用汉语来写作。对这一现象,崔道怡解释说:“汉语是华人华侨的母语,也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这些远赴海外的作家们在出国前已经具有了圆熟的汉语运用技巧,所以汉语也成了他们在写作时优先使用的语言。”
    《当代》杂志编辑、诗歌组评委杨匡满则认为,即便华人作家们生活在异域,仍然身处中华文化的浸润之中,他们的笔底,都流露着对故土深深的留恋和思念,散发着或浓或淡的乡愁乡思,“华侨文学是植根于华夏文化的,寻根是华侨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母题,这不仅指题材方面的寻根,更是指从思想意识和艺术手法上不忘中华文化、寻找文化根源。”
 

来源:中山日报 2009-10-29 记者:禹媚



上一篇: 华侨文学奖主题曲出炉
下一篇: “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