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杯”华侨文学奖,作为中国首个针对世界华人的文学大奖,开风尚之先,以文学为媒介,搭建起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这座桥,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与浓厚的现代精神,是一座全球化视野下的友谊、爱国、开放之桥。
与早期华侨相比,现代华侨是幸运的。早期的华人移民史充满了血与泪,是一部华人在海外奋斗的辛酸史。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代华侨的境遇与身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交通的发达,使得现代华侨从地理到心理的“乡愁”都有了微妙的改变。诗人丘树宏认为,这种变化将造就现代华侨的新传奇。华侨一直是连结祖国与世界的“中国桥”,它曾是一座古老、悲壮,用血与泪砌成的桥,而时代赋予了这座桥新的意义。现在,它成为一座友谊之桥,一座爱国之桥,一座开放之桥。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都不再成为移民的障碍。原先华人移民主要沿太平洋周边或沿海港分布,这种情况将大为改观,欧亚大陆中部、非洲大陆中部及南美大陆中部的华人移民将会越来越多。投资移民、留学移民、技术移民会越来越多,他们已不同于早期华侨,他们拥有知识和技术的贮备。
现代华侨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很多华人在国外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各个行业的精英。而目前中国的经济正处于上升时期,很多华侨也会把眼光投向自己的故土,对于在海外掌握了一定话语权的精英们来说,这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好时机。因为他们与中国文化传统有着天然的亲近血脉,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这些都将成为他们期待回到祖国投资的精神动力。
从血缘上看,中国文化与华侨文化,犹如“根”与“叶”的关系,密不可分。而华侨由于在地理位置上与祖国的远离,心理上也必然会造成很深的漂泊感,背井离乡的游子都具有强烈的寻根意识,这也是一种必然的文化现象。因此,对“母文化”的向往、依恋和追寻,是华侨文化的根源和主题。这种代代相传的眷恋,体现在诗歌中,便是对故土故园的深沉怀念。
华侨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积极的传承者与发扬光大者。旅美学者余英时在 《钱穆与中国文化》中所说:“文化对人有‘安身立命’的功能,个人想寻求精神的归宿,仍舍文化莫属。离开自己的文化本土,纵使在物质上空无所有,在精神上仍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他们凭着这些文化资源,才能在新土上重建基业。”
如今,华侨文化越来越深地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爱国爱家的浩然正气及可贵的民族气节。对海外华人来说,亲情和乡愁只是他们个人情思的起点,他们并没有沉溺在悲怆的个人感情宣泄之中,而是跨出狭小的家园故里,把关爱投向整个神州大地,感怀故国风土,也为祖国的成长与进步而骄傲。
通过“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这种有效的形式,我们将看到一个五彩斑斓的文学世界,而渴望归家的海外华人也可以由此回归故土,找到自己的精神母体,也找到一种精神认同。
来源:中山日报 2009-11-04 作者:杨彦华